精耕细 作 打造名刊

日期:2006年12月25日 来源: 浏览量:153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主编 熊楚才 今天“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中国高校的精品、优秀、特色期刊颁奖大会,选择在江西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热土上召开,真让人有冬去春来、暖意洋洋之感。作为精品期刊奖获奖单位的代表,我们应该珍惜收获的秋季,更应该期待播种的春天。我们懂得汗水浇灌成丰硕成果的艰辛,更懂得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荣获精品科技期刊奖,是本刊在蝉联两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和5届湖南省一级期刊称号后获得的又一殊荣。回顾近年来的办刊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只有立足本土与面向社会并举,学报才有用之不竭的资源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入,湖南农业大学已由过去的单科性教学型院校转变为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现代农业领域重大攻关项目逐年增加。在杂交水稻、超级稻育种与栽培,油菜、棉花优良品种选育与栽培、茶叶深加工、动物遗传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我们及时抓住这一发展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如统筹策划、设置主打栏目;围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组稿;要求编委会成员每人每年至少在自己的学报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1篇高水平的论文;对学报所刊发的论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评选出的优秀论文等同于国家级刊物论文纳入学校科研奖励等,留住了校内优质稿件。与此同时,通过校友广开门路,向校外重大科研项目组稿;利用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向校外专家介绍本刊,邀约好稿;采取校外作者基金产文优惠优先发表、减免发表费以及逐年扩大外稿采用率等系列措施,吸纳了大量优质外稿。由于用稿机制的优化,来稿的质量和学术指标逐年攀升。据统计,2004年和2005年,我刊外稿采用率分别达34%和36.5%,基金产文率分别达98.75%和100%。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公布,2004年和2005年,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分别为488和654,影响因子分别为0.304和0.564。 2 只有面向“三农”与凸现特色融合,学报才有生生不息的灵魂 “三农”是农业期刊赖以生存的根基,刊物特色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磁场。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中国油菜之父”官春云院士的所在地。湖南的种植主要是水稻、油菜、棉花、苎麻、烟草、辣椒、葡萄等。我们抓住湖南的这一科研优势和地域特色,对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予以重点跟踪报道。近两年来,组发杂交和超高产水稻、双低油菜、抗虫杂交棉、湘研辣椒等湖南主要农作物的稿件占总发稿量的40%以上。针对学校近两年来烟草和园艺园林学科的强势发展,增设了“烟草工程”、“园林工程”等特色栏目,追踪报道了我校“葡萄教授”、博士生导师石雪晖主持的“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洞庭湖地区澧阳平原广泛应用,亩产纯收入过万元。农民朋友纷纷上门咨询技术,购买良种。为此,《湖南日报》、湖南电视台等媒体曾多次对此作重点报道,题名为《情系万元地》的通讯被数十家新闻媒体和网站争相转载。 为了积极配合学校学研产结合的发展战略,学报于2002年起精心策划,利用封二、封三制作彩页,开辟“学研产亮点”栏目,重点报道学校科研单位、校办企业及其示范基地学研产的成果。2006年,又开辟了“校友风采”栏目,介绍在各行各业卓有建树的杰出校友,并且赠送当期学报100册给被报道对象作宣传之用,有效地扩大了学报的影响,增强了学报的活力。据统计,近3年来“学研产亮点”和“校友风采”栏目宣传学研产结合取得丰硕成果的单位、校董事单位和知名校友共50多个,获得宣传资助经费20多万元,不仅扩大了本刊的影响,而且在多渠道筹措办刊经费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 只有改革创新与和谐发展同步,学报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出版事业是个创意事业,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我们对学报作了新的策划:一是为便于作者阅读和收藏,开本由297 mm×210 mm改为285 mm×210 mm;二是设计制作了具有高科技农业特征的彩色封面;三是以提升学术指标为主攻方向,以生物分子技术、遗传基因工程、两系杂交、生物抗虫等高科技含量的学科为主打栏目,以国际合作、国家级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为选题组稿目标,使学报从封面版式的装帧设计到论文内容的学术含量,从基金产文率到被引用的即年指标都有质的提升,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读者面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编辑出版事业是最有人文意蕴的事业,只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大命题,是中国对未来国际新秩序的一大贡献。新闻出版业,作为党的喉舌,既承载着宣传这一思想的使命,又担负着构建和谐编辑部或期刊社的自身示范的重任。近年来,我们在构建和谐编辑部,营造内外部和谐环境方面做了以下尝试:一是善待作者、读者、审者。做到视作者为宝贵资源,把留住校内优质稿件、吸引校外基金论文、培养年轻的骨干作者群体作为长远之计;视读者为衣食父母,以著名作家巴金为榜样,把人民和读者放在衣食父母的地位;视审者为专业导师,像信赖专业导师一样信赖审稿专家,紧紧依靠他们把好刊物的学术关。二是营造和谐编辑部,做到主编与编辑之间、编辑与编辑之间互补互动。学报实行栏目编辑分工负责与执行编辑统筹制。主编策划与编辑创意互补,既体现了主编的宏观主导意识,又吸收了编辑的个体创新意识。编辑与编辑互动,既使编辑各司其职,办好各自负责的栏目,又使编辑密切协同,同舟共济,荣辱与共。除完成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之外,对审稿、校稿、发行等全局性、突击性的工作,要求编辑协同作战,不分份内份外。对于评优评奖、职称评聘、培训学习、外出考察等编辑待遇问题,做到机会均等。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我们“编辑部的故事”喜剧居多,互帮互学蔚然成风,团队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今年正值《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50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学报人的接力躬耕和与时俱进,学报已经跨入了期刊方阵,又跻身于精品期刊,但这只是奋进的起点。今天,面对“文化产品出口”、“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浪潮和期刊市场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再接再厉,制订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长远规划,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融合湖湘文化传统和地域农业特色,全面提升学术质量,着力打造名刊名栏,在期刊的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征途上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