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AJ China Day 2025”开放获取研讨会成功举办

日期:2025年11月12日 来源: 浏览量:148



“DOAJ China Day 2025”开放获取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6日,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与DOAJ联合主办、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承办的“DOAJ China Day 2025”开放获取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DOAJ中国大使颜帅博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编审、DOAJ中国区域总监沈岑育博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筱敏教授、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发展中心主任刘新颢、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秘书长兼副理事长张昕、海军军医大学出版社社长兼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余党会、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主任兼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张莉、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亚太区出版总监杨萍萍等嘉宾出席会议。会议聚焦“促开放获取进程 筑开放科学之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百余名期刊编辑和出版人现场或线上参会。

会议开幕环节,DOAJ运营总监Joanna Ball发表致辞,向主办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本次研讨活动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期刊发展对全球学术出版行业的重要意义,也诚挚表示希望DOAJ能够协助中国期刊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DOAJ与中国机构的合作对中国期刊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在随后的致辞中指出,随着中国日益重视开放科学的体系化建设、不断推进开放获取(OA)出版,将有更多中国期刊申请加入DOAJ,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期刊OA出版的规范性,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致辞环节由余党会副理事长主持。

 

Joanna ball.jpg

DOAJ运营总监Joanna Ball线上致辞

 

张铁明.jpg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致辞

 

余党会.jpg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余党会主持

 

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DOAJ中国区域总监沈岑育博士以《DOAJ如何保障目录收录质量——标准和审核提升》为题,系统介绍了DOAJ在提升学术期刊可信度方面的最新进展。报告回顾了DOAJ的发展历程、战略目标与期刊收录现状,重点阐述了新修订的遴选标准以及不断强化的质量监管机制。同时,她还介绍了DOAJ在保持透明度、参与科研与期刊社区项目方面的积极实践,展示了其通过推动出版最佳实践、助力重建学术出版信任所作出的持续努力。DOAJ项目经理Clara Armengou围绕《钻石开放获取与DOAJ》这一主题,分享了为何钻石OA对未来的学术出版尤为重要,介绍了DOAJ收录钻石OA期刊情况,以及DOAJ与欧盟资助项目的合作实践,旨在推动机构层面的钻石OA水平提升。海南医科大学Journal of Acute Disease (JAD)编辑部执行编辑刘津津博士结合DOAJ遴选标准与期刊申请案例,作题为《期刊政策完善路径的思考——基于DOAJ收录经验》的报告,详细解析DOAJ的收录流程,并就期刊应关注的关键问题提出建议。

 

沈岑育.jpg

DOAJ中国区域总监沈岑育博士作报告

 

Clara Armengou.jpg

DOAJ项目经理Clara Armengou作线上报告

 

刘津津.jpg

海南医科大学JAD编辑部执行编辑刘津津博士作报告

 

随后的启动仪式环节,DOAJ中国大使颜帅、DOAJ中国区域总监沈岑育、中图公司数字发展中心主任刘新颢共同启动“DOAJ中国开放获取期刊预审办公室”,相关专属服务同步开启。该预审办公室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图公司”)与DOAJ联合设立,旨在为中国OA期刊搭建高效对接国际平台的专业桥梁,助力提升其全球传播力与影响力,共同促进开放、包容的全球知识共享体系建设。中图公司数字发展中心主任刘新颢详细介绍预审办公室的使命与服务内容。办公室将围绕预审咨询、遴选推荐、培训宣传、沟通协调四大核心职能,为中国期刊提供专业服务。同时依托预审网站,围绕期刊12个核心维度开展在线预审服务。未来,预审办公室将持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助力更多高质量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启动画面.jpg

中图公司数字发展中心主任刘新颢、DOAJ中国区域总监沈岑育、DOAJ中国大使颜帅共同启动“DOAJ中国开放获取期刊预审办公室

 

预审办公室网站.png

“DOAJ中国开放获取期刊预审办公室”网站

doajpre.cnpiec.com.cn页面

 

在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颜帅与张铁明、刘筱敏、张莉、杨萍萍四位嘉宾围绕“国际国内开放科学的政策与实践”主题,聚焦全球及中国开放科学与OA的政策演进、实践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张铁明指出,OA运动自本世纪初兴起以来,已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多方利益主体博弈阶段。当前如何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如何维护出版的公信力,已成为值得全球出版界反思的问题。他强调,OA进程在全球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难以用统一标准衡量。作为论文产出与发表大国,中国的OA政策不能照搬欧洲模式,而应结合我国科研体制与发展现状,探索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

杨萍萍认为,OA运动尚处于中期阶段,还远未结束。她分享了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 IOPP)在出版行业、机构层面及期刊出版以外的开放科学实践。作为英国物理学会旗下的非营利学协会出版社,IOPP与DOAJ、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协会(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ing Association, OASPA)和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 STM)等机构保持密切合作,持续推进开放科学。她强调,开放科学的核心价值不仅仅是保证公众能够便利地获取论文,即论文的OA,而是要促进不同国家、性别、年龄、学科的科研人员和公众,乃至有障碍人士均能参与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共享。她认为,中国的开放科学之路需要国内期刊出版界的不断探索和本土化实践。

张莉认为开放科学旨在倡导全人类更公平、更高效地利用全球资源开展科研合作与资源共享。她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开放科学方面的政策和实践:2021年学校发布三项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其中《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开放科学支持计划,通过推进清华大学一流学术期刊发展、建设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和开放资源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参与全球开放科学治理。具体包括:一是推动开放知识供给和公众传播,2022年学校OA发表论文占比高达39%;开放式教育资源“学堂在线”平台近万门课程面向全球开放,注册用户超一亿;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教学站来促进知识的公众传播;二是推动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包括OA期刊建设、OA出版平台建设、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建设,以及开放仪器与设备共享体系建设等。

刘筱敏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一系列开放科学实践活动。2014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发布我国首份OA倡议书,推动了开放科学理念的国内传播。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了绿色OA的典型示范——中国科学院机构仓储平台,以ScienceDB为代表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打通数据存储、服务、出版的环节,已经成为我国存储量最大的、与国际出版商合作、面向国际服务的科学数据平台,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积极响应OA出版的趋势,采用金色OA、青铜OA模式出版,率先建立我国预印本平台,PubScholar已成为DOAJ的新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我国最大的科技文献服务机构,致力于用户服务,不断推进图书馆订阅费用转换为支付论文处理费(APC)的经费来源,以促进OA生态的良性循环。

针对“如何在OA论文数量增长的同时确保学术质量”问题,杨萍萍指出,在论文数量激增给学术出版带来挑战的同时,论文工厂更是严重危害出版生态。IOPP坚持质量优先的出版原则,大力建设科研诚信团队和科学编辑团队,加强论文查重与伦理审查AI工具的应用,同时保证出版流程的公开透明,以维护其出版公信力。张莉认为,无论OA还是订阅模式,国内期刊均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三校一读”制度,并接受主管部门年检与审读。清华大学SciOpen平台提供快速上线与正式出版并行的流程,但后续编辑加工仍遵循标准审校规范,确保论文的学术质量。近期,清华大学出版社开展期刊质量检查体系建设,保证OA出版模式必须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实施。她强调,科技期刊是高质量数据,期刊编辑有责任对此负责。

刘筱敏进一步分析了OA出版的多种模式。她指出,目前对OA概念理解不一,需建立统一标准。钻石OA在科技期刊大规模实施尚存在资金与资源挑战;而金色OA面临如何有效平衡向作者或读者收费的问题,我们既要承认出版商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也要看到其盈利性本质。绿色OA模式虽因作者自愿性不强而推行困难,但全球仍有3000余家机构建立绿色OA仓储模式;绿色OA是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率先建设的预印本平台ChinaXiv,并提及MedXiv与BioXiv的国际影响,认为预印本在促进科研交流、探索开放同行评审和缓解审稿人短缺压力方面具有重要潜力。

张铁明介绍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正在牵头起草中国OA出版的行业标准,目前已召开三次推进会并形成三个版本,正在进一步修订以更加契合中国OA出版实践。他指出,中国在国际出版平台出版的英文期刊基本遵循国际规范,但中文期刊的出版模式较为复杂,个别期刊的编辑出版政策仍存在不完善之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相关标准的出台,引导期刊完善版权政策与编辑规范,为中国OA的发展提供制度化支撑。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与会代表和圆桌嘉宾积极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圆桌.jpg

“国际国内开放科学的政策与实践”主题圆桌讨论

 

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秘书长刘俊首先分享了题为《国际开放获取发展现状、问题与反思》的报告。该项研究系统梳理了全球OA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OA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介绍了代表性国际组织对OA未来发展的反思与行动。研究团队认为,OA作为开放科学的重要实践,围绕其展开的博弈关系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权和引领能力,并受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商业利益、文化差异和科技实力等多重因素影响;OA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商业化和公益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通过国际深度协同与合作来实现良性互动。

刘筱敏作了题为《学术交流中的OA出版行为特征讨论》的报告,回顾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和OA的进展,分析了学者、资助者、出版者和图书馆在经费、利益、质量、共享之间的平衡与博弈,并进一步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界沟通系统、奖励系统、评价系统的组成部分,应如何支撑科学制度的有效运行?

张莉以《开放科学背景下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题,结合开放科学下的学术出版趋势,介绍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的OA出版实践,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建设在开放科学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杨萍萍以《推动开放科学与质量提升——DOAJ收录经验的思考》为题进行分享。她从DOAJ对出版社和期刊的意义、遴选标准的演变、DOAJ在加强开放科学信任中的作用、以及典型申请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杨萍萍指出,DOAJ不仅是OA期刊的重要白名单,更通过其透明、互动的评审机制,推动出版社在网站信息公开、出版伦理和质量规范方面不断提升。她强调,每一次收录申请都是期刊自我学习与质量改进的机会;DOAJ的价值远超收录本身,在推动学术出版迈向信任、公平与包容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期刊管理办公室王琳辉分享了题为《肿瘤学期刊申请DOAJ策略、实践及意义——从单中心到质量集群的转化》的报告。他从学习—实践—输出三个维度展开:①厘清OA的核心概念,概括了DOAJ申请过程中亟需注意的问题;②从法律角度阐明CC协议是权利人对自身权利的让渡,并对OA与商业数据库合作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讲解;③从单中心到质量集群建设,帮助更多期刊申请DOAJ;④分享了对OA的科研经验,为编辑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执行总编胡清华分享了题为《从申请到收录:<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成功入选DOAJ的经验与启示》的报告,介绍浙江大学及中国农业期刊的DOAJ收录现况,回顾了DOAJ申请的缘起与注意事项,并分享了期刊被DOAJ收录后的长效管理与宣传推广经验,为其他期刊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

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炳泉和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武晓耕先后主持。

 

刘俊.jpg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秘书长刘俊作报告

 

刘筱敏.jpg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筱敏作报告

 

张莉.jpg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主任张莉作报告

 

杨萍萍.jpg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亚太区出版总监杨萍萍作报告

 

王琳辉.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癌症杂志》《肿瘤影像学》责任编辑王琳辉作报告

 

胡清华.jpg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执行总编胡清华作报告

 

在专场答疑环节,沈岑育、刘津津等嘉宾悉心解答了线下线上参会者的问题。大家就中国OA现状与挑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彤作总结发言,对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和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

“DOAJ China Day 2025” 开放获取研讨会为OA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分享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OA不仅是出版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更关系到开放科学生态的构建与发展。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引发中国学术出版界对OA和开放科学的持续思考与观点争鸣,进而在国际出版界发出中国强音。

 

大合影.jpg

线下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撰稿:张彤  董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