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访美学术交流总结报告(三)——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

日期:2010年09月01日 来源: 浏览量:1709

2010年访美学术交流总结报告(三) ——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考察纪实及对我国办刊体制的思考 2010年8月6日,应查尔斯沃思集团美国公司的邀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代表团在查尔斯沃思杨丹女士的陪同下,开始了美国之行的第三站——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的考察并进行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前,查尔斯沃思集团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Adrian Stanley先生专程从公司所在地费城赶到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为我们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代表团的到来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出版了一期《细胞生物学杂志》的中国专刊,专以报道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医学领域所做出突出贡献,并在专刊的封底以醒目的字体印上了“热烈欢迎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莅临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的字样,表现出美国同行的极大热情。出版社社长Mike博士、营销总监Gregory先生以及财务总监Raymond先生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代表团一行。Mike社长对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向代表团详细地介绍了洛克菲勒大学的基本概况以及洛克菲 勒大学出版社的人员编制、编辑流程、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1 洛克菲勒大学概况 洛克菲勒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是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建的,成立于1901年。它是一所仅招收生物医学方面研究生的私立大学。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突破诞生于它的实验室,多年来,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中有23位科学家、细胞生物学家获得诺贝尔奖。Pau Nurse为该大学现任校长。坐落于曼哈顿的这所大学在美国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中位置非凡,它没有本科生,也没有系的划分,但却有70个完全独立的实验室。 2 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编制及办刊情况 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共出版3种生物医学专业的期刊,它们是《实验医学杂志》、《细胞生物学杂志》和《普通生理学杂志》。出版社编制员工40名,其中专业编辑14人,助理编辑14人,市场销售、财务以及行政人员10人,办公室主任1人,社长1人。这3种期刊的办刊宗旨是:①促进学术交流和发表;②刊登高质量的生物医学论文;③刊物面向全世界。 所办的3种杂志,有2种创刊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实验医学杂志》创刊于1896年,100多年来该刊一直是报道实验医学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论坛。《普通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18年,刊载有关生理学的基础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机制的原创文章。《细胞生物学杂志》创刊于1955年,是一本原创的国际性期刊,为当代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提供了一个严谨的论坛。3本期刊均在1977年实现了在线出版,2003年完成了所有过刊的在线出版。 期刊的编委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负责所刊载论文的审稿工作。2009年3种刊物共收稿4 968篇,有2 978篇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中国有193篇。发稿661篇,美国以外的国家281篇,中国仅占2篇。刊稿率为13%。 所有图片的扫描和编辑由编辑部来完成,修改完的稿件外包以XML系统排版。 出版社的收入来源有2个方面:一是印刷版,二是在线版。在线版发表6个月后,均免费向读者开放,非常注重时效性。 每篇刊发的论文均收取发表费,彩色图片不另加收发表费,收费标准为大约每个版面200美元,一般每篇文章限制在12页,这样12页一篇的文章要收取2 400美元。 2008年5月,出版社修改了著作权的某些条款,从此开始,作者将享有著作权。如果第三方使用文章可以通过与作者协议获取。2002年9月开始,出版社采用了全新的电子化处理技术,以Photoshop对作者的图片逐一进行扫描分析,一旦发现图片造假,文章将不予录用。有2名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与我国期刊不同的是:编辑部将刊发论文的原始数据及图片放在网上,以便读者对文章有更详细的了解。 Mike社长介绍完出版社的情况后,代表团成员向Mike社长提出了许多有关人员编制、经费来源、人员工资以及期刊编辑部内部的管理问题等,Mike社长一一进行了解答。解答问题如下:①出版社隶属于洛克菲勒大学,社长和3个期刊的主编均由校长任命,社长负责出版社日常的管理工作,主编负责各刊的业务工作。主编向全世界聘任若干个在专业领域有声望的专家担任副主编,副主编再向编辑部推荐若干名编委,负责日常的稿件审查把关工作,每届编委任期3年。出版社其他人员均由社长任命。②在美国以大学校名命名的学报甚少,各大学所办的刊物均为各专业的科技期刊。③出版社的经营收入上缴学校,人员工资及日常开支均由这笔收入支出,学校不再另拔款给出版社。④每个刊物编辑部由一名专职主编、3~4名专职编辑、1名财务人员组成,财务总监负责3个刊物的财务工作。 3 考察后的感想及启示 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的3种刊物均在世界生物医学期刊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们认为期刊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上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认可,一方面是期刊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更重要的是美国科技水平居世界顶尖位置,所办期刊理应受到各国专业作者及读者的重视,作者以能在这些期刊发表论文为荣,读者也希望能通过阅读这些期刊而了解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加上编辑部先进的经营理念,刊物越办越好,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起不可或缺的品牌。另一方面,刊物使用的语言为世界通用的英语,因此作者与读者面非常广,作者和读者众多,发行量可达数万份,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自然会很高。 我国所办的期刊大多为中文,即使有英文摘要,由于语言的问题,作者和读者群90%以上来自国内,远不如这3种英文期刊。另外,国内科技水平相对美国滞后,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期刊,得不到世界大多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对国际一流论文不可能产生吸引力。再加上国内许多大学和研究所制定的发表论文的一些硬性规定(晋升高级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必须有SCI或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导致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在国外期刊发表。SCI仅是评价期刊的一个比较权威的工具,科研论文水平的高低不一定与SCI论文成正比,把它当成一个绝对地衡量一名科研工作者专业水平的评价工具,我们认为是非常武断和不尊重科学的。国内科技期刊,尤其是大学学报刊发的大多为二三流文章。高水平的论文永远是学术期刊质量的保证,国内一流的论文的外流,必将导致科技期刊质量的降低。这种恶性循环,无疑于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雪上加霜。 由于国内优秀科技论文的大量外流,国内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被“边缘化”,无法为我国优秀研究成果提供全面、有效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目前我国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成果交流的“体外循环”模式不仅造成了国家对科技投入的较大浪费,同时也往往使得我国公共投资产出的优秀科研成果反而难以在国内科学界方便、快捷地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我国某些重要科研成果在国内科学界的广泛交流。长此以往,我们国家的科技期刊将永世不得翻身,创建国际名牌期刊仅仅停留在一个空喊的口号而已。 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应增加对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期刊的扶持力度,而不是盲目追求美国办刊的一些做法,大部分科技期刊推向市场。因为我们国家制度、国情、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不可能使刊物的水平在很短时间内追赶上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说我国目前进行的出版业体制的改革,特别是科技期刊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否则不但不能繁荣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相反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大部分科技期刊将会办不下去),引起的后果也许是不能预测或估量的。另一方面,要彻底发改变现行科研评价、人才考核的机制,必须制定引导国内优秀论文在国内优秀期刊发表的政策,将在国内优秀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列为广大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主要考核指标。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既要借鉴美国的办刊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办刊之路,创办出我国自己的名牌期刊。 张学东(执笔) 赵爱群 沈自飞 20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