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动态
响应《编辑学报》的倡议
日期:2007年12月18日 来源: 浏览量:1751
点开我的博客,我就想起前两天看到编辑学报的一则倡议,关于中国人名拼音的拼写方法的倡议,所以就写了下面的文字。编辑学报的主编是陈浩元,这位老哥我想高校口上的编辑不知道的人不多。之所以我叫他老哥不是因为他年轻,38年的,今年应该是将近古稀的年龄,可是他的体力和精力我是比不了,那年轻的心态我感觉与我没有不同甚至还要年轻,另外他还就是喜欢称他老哥。你如果说他老他可能会跟你翻脸。如果你说你不认识、不知道陈浩元,那么只能说你孤陋寡闻了,你总不会不知道“科技期刊规范化十八讲”这本书吧?这就是他领头的一般老先生们十几年的实践结果。
关于姓名的拼音拼写,本来没有什么争议的,国家标准:拼音拼写规则规定的十分明确,可是自从某电子杂志社推出一套自己的颠覆国家标准的拼写方法,并通过入编期刊和多次的宣讲、评比等市场运作,已经将国人的姓名拼写方法给搞乱了。的确,原来的国家标准有不适应现代信息交流的地方,但那应该修改国家标准而不应该自行其事,给外国人制造出新的混乱。原来拼写方法尽管有不容易区分姓和名的缺点,但那是国家在联合国备案的拼写方法,不清楚应该与自己的无知有关,就如同不知道外国人的姓在后一样,那是我的无知。但是,几套方案同时运行更加加重了这种混乱和误解。所以,我一直坚持采用国家标准没有采用那套民间推行所谓更加“科学”的拼写方法,宁愿我不要他评的什么规范优秀奖(许多人一听到评奖都争着要,自然就按要求做了),更何况那套标准也并不一定科学。
编辑学报在第6期上发出了一则倡议,根据国外华人的建议和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编辑学报从2008年开始启用新的中国人姓名的拼音拼写方法,并建议其他编辑部能够与他们一起这样做。这个倡议就是陈浩元搞出来的,因为他是期刊编辑规范化的积极推动者、又是编辑学报的主编。所以我决定响应编辑学报的建议,从2008年第一期开始也采用编辑学报倡导的姓名拼写方法。我响应的原因并不是陈浩元的名头和影响,也不是我与陈浩元的个人关系,而是我认同他的理由。
原来国家标准规定的拼写方法的确存在让外国人不容易分清那个是名那个是姓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姓的拼写与名的拼写是十分相近的,有的根本就是以姓做名,如刘丽、刘黎、刘莉、刘李等的拼音名Liu Li完全可以认为是李六或李柳等等,因为老外习惯于从后边看。另外,所谓的在双字名之间加半字线据说(我没有见过)在一些国家的海关计算机系统中会比较吗,关键的是对现行国家标准进行了实际性的破坏。编辑学报建议的:将中国人的姓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字名连在一起的方案,在最大限度遵循国家标准的同时,也解决了外国人搞不清楚姓和名的问题。具体就是,在原来国家标准规定的拼写方法的基础上,只是将姓的拼写全部大写,如赵大良,按国家标准的拼写应该是Zhao Daliang,现在按着编辑学报的建议的拼写方法是ZHAO Daliang。
这样的一种拼写方法对国家标准的破坏程度最低又解决了老外的糊涂问题,另外这种方法也是国家标准修改的方向,你记得不?在国家修改的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尽管没有规定姓必须大写,可是在给出的实例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姓名的拼写都可以使用姓全大写的格式!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思考和标准化的推动能力,我建议你也能加入编辑学报倡议的行列,维护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尊严。
西安交大学报 赵大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