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

日期:2007年11月24日 来源: 浏览量:1778

今天下午,延安大学学报的朱主任因为参加海口的学报研究会20年庆典暨第11次学术年会路过西安,知道我不能参加会议,就专程到我办公室聊聊。主题就是“如何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闲聊中他又提出,建议我将一些想法整理出版。4年前曾经提过这样的建议,但是由于我这个人吃不了“著书的苦”,也不愿意自己出钱来出书以留名青史,所以一直提不起写书的兴趣。不过我答应老朱我将在博客上尽量写出来。尽量的原因是,闲聊可以针对问题生动而形象地阐述问题,提出办法,可是一旦变成文字就会让人感觉“干巴巴”的,自己读着都感觉说不透。既然答应了,说不透也记录一下吧,所以趁着记忆还没有消失,晚饭后就动笔写出来。愿意与同行交流,并请指正,如果你感觉对不妨试用一下,如果不对也希望你提出异议或批驳 【1】增强信心是关键。 学术期刊的面比较广,比较难做的学术期刊莫过于高校学报。高校学报在艰难畸形的状态下,面对着种种非议还要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发挥其社会影响。所以我主要还是结合学报来谈,其实学术期刊之间有许多规律是相通的。近日,中国期刊网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技论文统计数据陆续公布。从公布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高校学报的学术评价指标提升明显,特别是与专业学术期刊之间的差距有缩少的征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名单中就有十家大学学报入选,是六年来最多的一次。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引文评价中心的研究也显示(会上说的),近年来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学术评价指标提升明显。这种现象和趋势的出现,至少可以给我们学报编辑们增加一些办好学报的信心。高校学报有其自身的服务对象和办刊局限,在此不做阐述,这些特点自然是我探讨问题的基点。尽管有千种万种限制条件,但是目前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说明事在人为,不说是可以超过谁,至少可以认定:我们可以做的更好,可以比其他学术期刊不差或差的并不多。 【2】明确方向和重点是基础。 高校学报的综合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报的发展,但是并不是学科方向越专就越有发展前途。我以前论述过“宽与窄”是相对的,也是各有各的优缺点。学科面宽有宽的优势,尽管读者的忠诚度低但读者面广。所以我们首先就是明确自己的学科重点,在发挥学科面宽的优势同时争取发挥专业学术期刊的专业优势。每一个期刊都应该有一个或若干个让人能够记得住的栏目,也就是说提到你的刊名就让人的脑海中闪现出是什么方面的文章、报道什么学科的影像。换句话来说,就是你所报道的重点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查找资料时首先或是常常能够想到你的刊物。就像我们对自己专业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那么熟悉,自然就会去查找和翻阅。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重点,不是说办成单一学科,而是将重点学科的发稿比例加大、持续发稿,坚持形成特色。要确定高校学报的特色学科,关键的还是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来确定,不要看国际上什么学科热你就想搞什么学科,如果是新创办期刊这样做还可以,可是对于大学学报这样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我们的头上挂着一顶“某某大学”的帽子。读者在记起你的刊物时,更多想到的是你学校的优势学科,或者说读者想看你的学报不是因为你学报的影响多大,而多数人初期是冲着学校的影响而来的,这就是学校的强势学科。如果要看铁路方面的文章,人们就会想到专业期刊和几所铁路院校的学报。突出学科重点就是发挥综合和专业两个优势,是高校学报发展的突破口和基本点,或者说是一个捷径。 【3】规范出版流程是重要保证。 方向确定以后,关键就看你如何干活了。首先就是规范自己的出版工作流程。长期以来,由于学术出版的稳定性,我们的编辑出版流程形成了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如果办刊方向和理念清楚的话,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规程。对于那些不适应工作目标的做法必须更新和改革,不妨经常问问自己: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与我们的目标一致不,是否有更好的做法。比方说,我们常常看到学术期刊界的一种现象:稿件录用以后,版面费也收了,编辑加工也基本完成,可就是发表不出来。理由一般有两个:一是稿件太多,发不出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