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次学术年会开幕词

日期:2005年11月27日 来源: 浏览量:2729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请允许我代表研究会,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各地的300余位与会代表。 同志们,桂林不仅像唐人韩愈所说的那样:“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船在山上行,人在画中游”,以及奇山秀水甲天下,也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以后,这里曾一度成为战时中国期刊出版文化中心。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岁月,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日寇所到之处,报馆等新闻出版机构一概被查封或改组,90余所大学遭到轰炸,300多万册古籍珍本和其他图书被抢,而战后归还者仅15万册,战前1 100余种大学期刊在抗战中大多被迫停刊。科研机构和高校内迁西北、西南,文化工作者、科学家们背井离乡,在穷乡僻壤勉强维持工作。桂林就是在抗战初期,一度成为文人容身之地的,在此地复刊或创刊了百余种期刊。创建于1928年的广西大学,也在1949年以前创办有25种期刊。该校校长曾在其学报发刊词中很有见地的指出:“近代大学教育之首务在研讨学术,这是大学的生命所系,”而且,“大学的刊物也应该以研究学术为中心”,“在抗战建国的伟大过程中,千头万绪,没有一件可以隔离学术”!正是这种抗战精神,以及对办好大学期刊的清醒认识,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脉。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后,我们故地重游,由衷地向前辈们致敬! 今天,我们高等学校科技期刊正处在百余年来的最好发展时期。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总数已达到1 683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开始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04年上海的毛入学率已达到55%,北京达到53%,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为15%-18%,超过50%的仅有加拿大、芬兰、韩国,美国超过了80%)。截至2004年,高校所办科技期刊达到了1 300余种;截至2003年,作为主要作者和读者队伍的全国在校研究生达到79万人,且自1999年以来每年递增26.9%;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到72.5万人,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技人员总数(34 609人)的近21倍,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占33%,有博士学位者占8%,有教授7万人,副教授21.6万人;高校科技人力(即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人员)已达到了75万人。据2004年教育部的统计,全国高校当年出版著作15 000余部,发表理工农医类科技学术论文近39万余篇(其中在国外发表4万余篇)。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我国70%以上的科技论文出自高等学校。在所发论文总数中,发表于高校科技期刊的估计至少在60%以上。清华学报在1915年至2005年的90年中,1949年以前发表的560余篇稿件中即发表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大师级人物稿件40余人100余篇,1955年复刊至今发表的7 000余篇稿件中含有40多名院士的300余篇论文,其中温诗铸院士署名的就有40余篇。北大学报从1955年以来发表了60余名院士的论文,其中仅徐光宪院士一人署名的就有68篇。这些事实说明:高校科技期刊拥有源源不断、浩浩荡荡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而且是距离作者与读者最近的一种期刊类型。同时,这也说明高校科技期刊具有旺盛的供方市场和需方市场,是一个表现出极强生命力的朝阳行业。然而,更重要的是,这说明高校科技期刊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在国家知识创新、民族自主创新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在师资队伍与学术新秀研究生的培养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突出地表现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然而,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应对、软肋和优势、机遇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有这样的声音向我们发问:“你们能代表中国高校吗”;“你们所做的能上升为一种学问吗”;“在网络和入世的冲击下你们还能撑多久”?这些提问提醒我们要自强、自省,要研究、要清家底、要新思路、要新发展。 为此,我们这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战略和科技期刊学研究。围绕这一主题,我们收到了80余篇论文,将分别在大会或分会场报告,也将在茶余饭后和参观考察中充分地交流,同时将评选优秀会议论文。我会所设的科技期刊学研究基金也收到了10余项申报项目,并专设了“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高校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研究”、“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等3个竞标课题,均将在本次会议上答辩、投标和现场议决。 同志们,古语说得好:“近山者仁,近水者智”,祝愿大家在桂林欣赏秀美山水和交流学术之时,能找到新感觉,能触发新思想,能撞击出新灵感,大彻大悟,使仁者更“仁”,使智者更智,让我们的学报就像刘三姐的歌喉那样,唱出信息时代的最强音! 祝愿同志们在此身心愉快!祝愿我们的年会圆满成功! 谢谢! (2005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