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Open Access——参加CONCERT2004年年会心得

日期:2005年08月10日 来源: 浏览量:603

[作者:张简碧芬] [发布时间:20050330] [来源:http://mln.mc.ntu.edu.tw/view/..%5CEJ%5C75%5C2.htm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笔者第一次参加联盟的年会,虽然在现场看到与会的图书馆人员不多,议程的内容也多是代理商或出版社对自家期刊服务的推广,即使想要获得资讯也十分有限,但在与会过程中各代理商不断地提到一个讯息,令人为之困惑,想更进一步了解它,那就是“Open Access(简称OA)”的概念,这个概念十分地年轻,是近几年才在电子出版的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在最后的综合讨论中有人问及它对电子期刊的影响,据飞资得资讯温达茂先生的看法,它有可能是革命性的影响或处于电子期刊正在演变的一种过程。如果是革命性的,那么图书馆馆藏期刊将不复存在,未来使用者无需透过图书馆,便可直接上网取得资料;如果是演变中的,出版型态将由一种商业模式转变到另一种商业模式中,但传统的出版方式仍会持续下去。 期刊的出版型态从传统的纸本演进到电子化线上出版(E-print),图书馆的期刊采购也从纸本买断到线上出版之拥有权(Owner)或取用权(Access)争议,资料大量地出版,电子期刊年年上涨,图书馆的经费却年年短缩,全国学术电子资讯资源共享联盟的角色即为国内图书馆争取以优惠的价格合作采购及引进电子资源。依据多年服务经验,科资中心指出不同规模的会员单位对于谈判结果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计价模式与学校补助款方面,资讯提供者的坚持,永远无法符合每个会员单位的需求。更需注意的是科资中心即将于民国94年1月法人化,对联盟的服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且拭目以待。 以下就议程中引出的主题:公开取用(OA)来做简短的介绍。首先就其定义来看,什么是“Open Access”?ISI对它下了个简单的定义:任何经由同侪评论的电子期刊,以免费的方式提供读者或机构取用、下载、复制、列印、发行或检索文章。(注1)作者可保有著作权,但在出版前需付500至1500美元予出版社。公开取用的方式包含很广,有出版后完全免费利用全文者,有的则限于出版后一年才公开使用的全文,有的出版社甚至仅提供免费的目次或摘要内容。 公开取用是需要成本的,而这成本仍需有人负担,但它对商业出版者的获利及学术研究成本的减少都有影响,也可能是个风险的产生,有人对它寄予厚望,但目前为止,尚未能看出它的影响,代理商也会持续地评估: 一、对使用者而言 就使用者而言,透过网路免费使用电子期刊,对个人学术研究的费用可降低当然最好,利用电脑以“Open URL”连结检索到相关文章,或利用Google等搜寻引擎检索电子期刊,以连结的方式串连网页,能找到一连串免费使用的html或pdf格式的文章。 二、对作者而言 作者在投稿期刊时须自付出版费用,且无稿酬,除将生产的资讯内容提供给出版商,还得无酬担任编辑委员和免费审稿。期刊出版后,作者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尚须以昂贵的价钱订购期刊给作者们阅读,无法订阅的则需自费向其他图书馆影印文章或在网路上订购,看起来一点好处也没有。作者既是生产者又是使用者,何需付费才能使用资讯?(注2)公开取用的出版要求作者支付费用以增加其知名度,对知名度不高者则不敢冒然利用这样的方法,因为大量的金额是需要背后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的。 三、对出版社而言 以往的电子出版方式,著作权的控制是集中在出版社,并未回归于作者,随着期刊收费的高涨,许多非营利组织纷纷成立新型态出版团体,出版高品质而低价格的学术出版品,便与营利出版社相抗衡。加上公开使用的方式,出版社或代理商的获利是否会因此而降低? 四、对图书馆而言 单纯的纸本期刊型式出版与典藏已逐渐减少,图书馆为节省经费,除了纸本与电子期刊绑在一起的限制采购外,多趋向电子化期刊的采购与典藏方式,既可方便读者远端连线使用,又可节省储存空间。免付费使用的电子期刊,相对地又在无形中帮图书馆省了一小笔的经费,但在作业上,图书馆馆员需费功夫整理与维护免费使用网站的连结,并关注新兴学科的相关资源。 公开取用的出版社又有哪些呢?在最新的Open Access News(18 Nov, 2004)中有一则消息指出,Google最近提供了一个Google Scholar网站< http://scholar.google.com >,说服作者将其作品免费提供于网路上(注3),检索方式以作者名称来查询,依作品被引用次数来排列查得之相同作者顺序,并可直接连结作品全文,似乎对ISI公司出版的Web of Science资料库之挑战意味浓厚。除了上述最新出炉的公开取用网站连结全文方式,尚有很多出版社提供全文服务,列举医学相关公开取用资源如下: 一、PubMed Central< http://pubmedcentral.nih.gov/ > 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建置,主要为提供免费使用之生物医学相关期刊索引,其中收录89种免费全文期刊。 二、High Wire Press < http://highwire.standford.edu/ > 由美国史丹佛大学建置,收录生命科学及医学相关研究期刊资料,至2003年8月收录电子期刊337种,其中170种期刊提供免费全文。 三、BioMed Central < http://www.biomedcentral.com/home > 收录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的105种免费全文期刊,经同侪评核,主题为生命科学领域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毒物学等相关资料。 四、PLOS Biology < http://www.plosbiology.org/ > 由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出版之公开查阅期刊,经同侪评核,可公开阅读及下载,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五、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 http://www.doaj.org/ > Lund University所建置,目前主题有农业及食品科学、生物及生命科学、化学、健康科学、语言及文学等15种学科主题。其目标在收录所有学科及语文之公开取用期刊。 公开取用是否就等于免费使用呢?图书馆界谈论免费使用这个议题已久,由于智慧财产权的保护,若要使用免费的资讯需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才可以,如此方能保障商业与非商业性出版者及作者本身的权益,毫无条件的免费使用,并不能真正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样的,公开使用也必须是在有限制的情况下使用,现有的模式为引用时要注明来源,以免涉及剽窃;有的出版社限制购买当年期刊者,才能免费取阅该刊之限制年份文章。 另外,除了期刊的公开取用,网路上还有许多资源也提供免费取阅,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网站,将网路版教材课程906门上线,因该课程为英文版,为协助华人也能免费使用该课程,国内也发起了「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中文翻译计画」,其开放式课程欢迎免费使用与指正,但引用时需注明出处,且需用在非商业行为,并乐于与大家分享知识。(注4) 网路上的资源众多,资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公开取用之资源可让「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要过滤相关与不相关资讯,就得费一番功夫啰! 注释 1. James Testa and Marie E. McVeigh,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 Citation Study from Thomson ISI”, < http://www.isinet.com/media/presentrep/acropdf/impact-oa-journals.pdf >(10 Dec, 2004)。 2. 傅雅秀,「资讯免费使用之刍议:以生命科学资讯为例」,图书资讯学刊16期(民90年11月),页175。 3. Peter Suber, “More on Google Scholar”, Open Access News: News from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18 Nov, 2004), <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 >(6 Dec, 2004)。 4. 朱学恒,「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网页』中文翻译计画」,在新时代图书馆—3C数位学习资源整合研讨会,台北市,民93年12月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编(台北市:编者,民93),页5-1。 参考资料 1.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科学技术资料中心。全国学术电子资讯资源共享联盟年会。台北市: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科学技术资料中心,民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