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论坛
科技期刊传播系统结构分析与创新//李若溪
日期:2004年08月12日 来源: 浏览量:2403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辑部,430047 ,重庆∥女,1959 年生,副编审)
笔者曾论及科技期刊传播系统(以下简称传播系统) 概念,分析了传播系统与环境国家创新系统(NSI) 的关系[1] ,又指出系统要素组成包括科技期刊传播者、作者、读者和期刊媒体及其承载的知识、信息等[2] 。这里笔者试做系统结构分析,提出结构创新思路。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和组织形式,是各要素在时空方面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与秩序,系统结构直接决定着系统的质[3] 。
1 传播系统各要素的关系构成
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作者、读者、期刊媒体及其承载的知识信息等诸要素之间的彼此关联和彼此作用,使系统构成有机整体,进行着不间断的传播活动。以期刊为核心,传播和积累了浩瀚的科技知识,连接和凝聚了无数的作者与读者。这种种要素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网。如图1 所示(略),这张网是由层级结构和网状结构综合而成的。
1.1 层级结构。科技期刊的主要部分分为3 个层次: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报道形式分论文、述评、介绍、快讯和简报、普及教育等层次。与此相应,报道的对象科技知识成果的研制和应用也分为几个层次: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设计与制作,新技术、新工艺投入生产[4,5] 。从事这些科技工作的人员中分布着科技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一般认为:科研型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以下统称为“科研机构”) 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的集中区域;企业及一部分科研机构承担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是技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的主要分布区;科普类期刊的读者主要是企业的普通劳动者和青少年学生。
1.2 网络结构。图1 所展示的除了各要素的层级结构外,更重要的是各层级间纵横交错的关系。在期刊分层、机构和人员分层、科技工作分层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关系交错、多向连接、构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图中的连线均为双向,实线示强联结,虚线示弱联结。科技期刊在其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把科研机构、企业及普通劳动者联系起来。科技期刊的各类别不是仅供“圈内”的人阅读;科普期刊同样可以给科学家提供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参考。传播系统的这种分层网络结构综合体既是现实的产物,又是发展的趋势。图中各条连线其实质是代表系统中的知识流动。
2 传播系统结构的实质———知识交流
传播即交流。“传播”的英语词为communication。中文的“传播”接近于“宣传”“教导”,而communication更接近于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前者是单向的行为;后者是双向或多向的行为,强调交流过程中双方或多方信息的共享[6 ] 。与其他大众媒体相比,科技期刊传播尤其具有交流特性和交流功能。它所承载的多属于中间消费型知识产品,即为生产新的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而消费,只有少部分属于满足个人生活和精神需要的最终消费型知识产品[2 ] 。消费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科技期刊的知识交流不仅是告知、送达最新科技情报,而更在于启迪、激发新的科技创造。著名思想家兼诗人肖伯纳有句名言:“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其实,交流的结果,还可能产生第3 种第4 种思想;这是因为,信息在接受过程中伴随着新的结构方式与信息原有结构方式的结合,其结果可以产生新的结构方式和新的信息,正如光速不变与相对性原理结合产生了狭义相对论。科技交流的方式是多类型多渠道的,科技期刊传播是其中之一,它交流的效果受制于系统环境中的知识流动。
3 环境中的知识流动决定了传播系统的知识
交流NSI 即是传播系统的环境[1] 。它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知识只有为生产所用才能产生创新[7 ] ,知识的价值在交流和应用中得以实现,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生存”[8 ] ;因此,具有创新效益的知识流动主要是考察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流动。西方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与生产联盟,如科研生产联合体、科技园区等。这些联盟有的是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进行研究与开发,有的是企业资助科研机构,有的是科研机构的人才自己开公司,等等。典型的例子是,在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附近云集着许多高技术公司,它们与大学之间常常形成局部的科技知识网络,如美国的硅谷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附近,波斯顿的生物技术产业群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无论以何种形式,其中往往发生了人员流动和机构交叉,也伴随着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交叉和学术与技术的交叉,也必然伴随着各种信息、知识的交流。换句话说,知识在交叉中流动,交叉又产生新知识。其结果,科技知识得以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这就是“创新”。据欧洲的调查统计,以科研机构为重要知识来源的企业比例:所有产业平均为32 % ,公共事业为70 % ,制药业55 % ,食品业40 % ,计算机行业33 %。荷兰的产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比例平均值为17 % ,其中卫生产业群为50 % ,运输、服务业比例高于平均值[7 ] 。英国的科学型公司有1/ 4~1/ 3 与大学合著过学术论文或专著[7 ] 。日本的大学产业合写的论文在1984 —1989 年间,由16 %上升到21 %[8 ] 。把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资料当作重要信息源的企业比例为:荷兰的卫生产业群15 % ,化工业18 %;欧共体的计算机产业为45. 2 %[7 ] 。
4 传播系统内的知识交流分析
环境的知识交流呈现出科研生产一体化趋势,知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他们浑然一体,随时随地在进行着交流,这种跨越了学科、行业、机构和等级壁垒的交流,对“作者→期刊→读者”线性传播模式提出了质疑。科技期刊应该对交流的渠道、方式、时间、内容、参与者、客体知识、效果等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4.1 交流的参与者和客体知识。以往学术类期刊一般只在“学术圈”交流,它们有彼此能够理解的学科范式,交流起来较为容易;技术类期刊则只在搞技术的人群中传播:普通劳动者似乎与学术和技术期刊无缘。用这种“等级森严”的法则来看待科技期刊,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将无从谈起。蓬勃发展的科学生产联盟中,知识交流是否超越了等级间隔? 它们的交流是否产生了跨越等级的新知识? 回答是肯定的。学科交叉的日益普遍,以现代生物技术中基础研究直接转化为商业应用为典型代表的科学与技术共栖现象的出现[8 ] ,都对传统的“等级分隔”提出了挑战。科技期刊应该从这种种交汇点和联盟中的互动关系着手,去寻找报道客体,应该将学术界、技术界、产业界看做整体,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
4.2 交流的时空域。从交流的范围看,有组织内交流、行业内交流、地区内交流、国家范围内交流以及国际交流,等等。从交流渠道看,有刊内交流和刊外交流。从交流的时间看,分出版前、出版中和出版后交流:利用互联网媒体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交流整合在一起。从交流形式看,科技期刊可开设各种栏目,采用多种体裁形式,以适应各种交流的需要。此外,还应加强横向联系,如《水土保持研究》与台湾某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合作出版专辑,获得极好的双效益。
4.3 交流与知识转化。科技知识转化和应用与知识的生产同等重要。西方国家在调查中发现:科研机构主要作为企业创新的间接知识来源;绝大多数行业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间隔时间很长;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联系薄弱是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7 ] 。我国长期以来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企业自身的科技力量薄弱,科技需求不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是由于整个NSI 的知识配置不合理,缺乏知识生产与需求互动[7 ] 。科研工作中以论文数量为导向,其结果是论文数量增多而质量下降,低水平重复研究泛滥;将企业的需求排除在研究项目的选择之外,其结果是知识的生产与需要脱节。科技期刊应该充当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红娘”,既代表学术技术方,又代表用户方;既反映科技成果,又反映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既促使市场接受科技,更促使科技适应市场:这样既提高科技知识转化效率,又避免研究的重复浪费[1 ] 。
4.4 交流与知识的吸收利用 如果粗略地把科技期刊传播的知识分为可直接应用知识和不能直接应用知识,那么大部分刊载的知识属于后者,称之为储备型知识[7 ] ;但越来越多的直接应用型知识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互相交流之中,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频繁接触之中。科技期刊应该及时挖掘这些知识增长点。对于储备型知识,报道的策略应该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启发诱导为主,一方面增强用户的整体科技素质,提高吸收消化科技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刺激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激发其主动利用科技知识的意识。促进知识的吸收利用应扩大知识交流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扩大内涵,应研究科技期刊所携带知识的类型和性质,如所载知识的通用性或专门性,知识的编码化程度,研究信息传输的规律等一些直接影响读者吸收程度的特性。对于扩大外延,应研究知识供需方的活动,尤其是知识需方的活动,如读者的学习行为。企业作为知识用户,其学习科技知识的方式是复杂的。它们在学习中学(如培训班) ,在研究中学(企业自己的研究与开发) ,在用中学、干中学,在营销中学。例如,一些成功的国外营销公司,在营销的同时为顾客举办讲座,通过专家讲课和利用科技期刊的资料传授有关知识,使顾客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接受产品,企业员工的科技素质也在销售中得到提升。
5 传播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创新
特点一,打破了“线性传播”模型。传统的科技开发线性模型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设计试制→生产。按照这种思维模式,从上游端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就将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出,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7 ] 。同理,传播系统也不是线性结构,增加论文数量和期刊数量未必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量和吸收量。特点二,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知识只有被吸收应用才具有价值,因此,需要研究科技知识供需双方的特点和需求,解决传与受的矛盾,形成更新的传播模式。NSI 运用的系统分析方法,着眼于科技界与产业界的互动作用,为我们开阔了办刊的视野。特点三,强调知识配置力。在科研生产联盟中,知识的交流打破了层层壁垒,使知识交流密集区成为新知识的发源地。德国的仪器制造研究技术联合体,其成员横跨学术界、工程界和产业界,它们办有核心期刊《仪器制造杂志》;美国物理学会会刊《科学仪器评论》的编委会和主要撰稿人中既包含学者,也包含大公司的研究技术人员,他们在大学和产业之间流动带动着知识的交流[8 ] 。特点四,根据系统内各局部的特点因地因人制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和对科技的需求是不平衡的,为了与之相匹配,必须调整现有科技期刊的组成和层次,弥补空缺,减少重复浪费。只要立足于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创新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科技期刊就能够承受加入WTO 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 李若溪. 科技期刊传播系统及其创新[ J ] . 编辑学报,2001 ,13 (4) :187 189
[2 ] 李若溪. 科技期刊传播系统要素分析与创新[J ] . 编辑学报,2002 ,14 (1) :4 6
[3 ] 周晓明. 人类交流与传播[M]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 ]于清文,姜富渠. 中国信息市场[M] .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5 ]金兼斌. 技术传播———创新扩散的观点[M]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 ]段京肃,罗锐. 基础传播学[M] .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7 ]胡志坚.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 ]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 A. 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 .夏道源,译.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来源:《编辑学报》2002年第3 期 李若溪:科技期刊传播系统结构分析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