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次年会纪要

日期:2010年11月22日 来源: 浏览量:162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14次年会暨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大会和研究会更名仪式,于2010年11月6—11日在重庆市召开。 11月6日下午,召开了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11月7日上午,召开了六届二次理事会议,分别有47位常务理事(含代表)、132位理事出席。会议总结了2010年的工作,提出了2011年的工作设想;研究了有关组织工作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对第14次年会作了具体安排。会议还讨论通过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倡议书》,讨论了会徽征集等工作(《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及六届二次理事会议纪要》另发)。11月6日上午,本会还召开了农业期刊专业委员会、英文期刊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开展了相关的学术交流。 11月7日上午,本会隆重举行研究会更名仪式。600多位代表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出席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余昌祥司长,中宣部出版局刘建生副局长,教育部科技司陈盈晖副司长,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王增恂副局长,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高润生处长、邹晖主任,教育部办公厅社团办原处长许崇义同志,原科技部主管科技期刊工作的宋培元处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期刊部卢新处长,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聂昌红副处长,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研究室蔡蓉华研究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刘筱敏研究员,科技部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主任曾建勋研究员,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社长助理兼期刊发展中心主任肖宏编审,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姚希彤秘书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蒋登科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总编辑的杜文涛编审,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张品纯编审,机械工业出版社金属加工杂志社社长栗延文编审,爱思唯尔出版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张玉国先生,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办事处苗晨霞先生,汤森路透北京办事处宁笔先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原会长、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原主编龙协涛教授,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陈浩元编审及其他曾任研究会负责人的老同志朱诚编审、曹振中编审、钟学恒编审、吴石忠编审、李兴昌编审。本会副理事长汤兴华编审主持仪式。 陈盈晖副司长首先致词,对研究会更名表示祝贺,并希望研究会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进一步走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刊之路,创建学术交流精品,倡导优良学风,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许崇义处长宣读了民政部更名批文。余昌祥司长、刘建生副局长、陈盈晖副司长和颜帅理事长为更名后的研究会揭牌。余昌祥司长、刘建生副局长、王增恂副局长分别代表各主管部门讲话,对研究会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姚希彤秘书长、蒋登科副秘书长、北京高教学会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王强秘书长代表兄弟学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 更名仪式后,高润生处长宣读了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公布“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结果的通知》。本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进宝编审宣布领奖代表名单,特色、优秀、精品期刊获奖代表依次上台领奖。会场气氛欢快而热烈。重庆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吕赛英代表获奖单位发言,感谢教育部科技司委托研究会开展公平而严格的评优活动,表示要将精品期刊努力打造成为具有更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期刊。 郑进宝代表研究会宣读《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倡议书》之后,颜帅理事长作题为《为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而努力奋斗》的发言。他首先回顾了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活动的过程,总结了此次评比的显著特点,并提出研究会要全面总结3届评比活动的经验教训,希望广大会员和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为2011年重新考虑奖项及其评比标准的设计建言献策。颜帅指出,研究会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意味着研究会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意味着高校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功能定位的更新以及编辑出版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高校科技期刊要努力提升学术影响力、谨慎推进出版模式改革;研究会和各期刊编辑出版单位要充分认识并切实发挥高校的办刊优势,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有利的办刊条件,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和繁荣营造良好的环境。 本次年会的主题为“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学术与经营”。年会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11月7日下午举行了大会报告,副理事长许国良、王晴主持,报告人和题目分别是:刘建生《我国及高校期刊改革的有关问题》,佟建国(本会副理事长)《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杜文涛《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研究》,蔡蓉华《我国期刊评价研究进展》,刘筱敏《立足学术研究,服务信息传播》,曾建勋《数字科研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张玉国《扩大信息获取是科技期刊的使命——全球信息获取程度调查》,肖宏《打造科技期刊集成出版平台》。 11月8日上午,3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学术工作分会场”安排了2010年研究会访美学术交流报告,杨雷(中国石油大学)、冷怀明(第三军医大学)、鲍洪彤(中国海洋大学)、顾泉佩(福州大学)、张凌之(四川大学)汇报了访美成果和体会。年会优秀论文作者阐述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创新之路、品牌定位等。张品纯、栗延文分别作了题为《卓众出版的转企改制与规模经营》、《科技期刊的经营策划》的报告。“版权工作分会场”邀请西南政法大学李雨峰教授、北京市洪范广住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孝霖律师分别作了题为《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侵权问题》、《学术期刊版权贸易中的法律问题》的专题讲座。“数字出版工作分会场”介绍了国内外数字出版现状和现代出版方式及特点、面向期刊编辑部的数字出版新模式及新功能等等。分会场主持人分别是:副理事长柳建乔、学术与基金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若溪,副理事长赵大良、版权工作委员会主任钟紫红,副理事长毛善锋、数字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郭雨梅。 各会场报告精彩,报告人和听众会上会下积极互动。因参会代表要求更全面而详细地了解报告内容(尤其是很多单位的代表不能分身同时听各分会场的报告),在征得报告人同意后,本会将把有关报告陆续放到研究会网上,供广大会员学习、参考。 11月8日下午,年会还特别安排了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学术评价指标的说明”“编辑出版质量审读、评比说明”报告会,佟建国、赵大良、李兴昌、陈浩元对一些评比指标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回答了大家提出的有关问题。 学术报告主题鲜明、紧跟时代发展,内容涉及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多个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第14次年会规模盛大,各项活动组织严密,参会代表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教育部科技司和其他各方面领导和嘉宾也都给予高度评价。 11月9—10日,本会在重庆当地安排了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考察。参会代表为“五个重庆”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鼓舞,在考察期间还继续就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和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11月11日,第14次年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