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而努力奋斗

日期:2010年11月21日 来源: 浏览量:1285

为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而努力奋斗 ——在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暨研究会更名仪式上的讲话 颜 帅 (2010年11月7日) 1 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活动总结 1.1 评比活动的简要回顾 2010年3月9日教育部科技司致函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2010年6月民政部批准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委托研究会承办“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教技司[2010]76号)。根据科技司的要求,我们制定了评比办法、评比方案,并报科技司审核。4月初,研究会发出评比通知,广泛动员教育部主管或高校主办的期刊编辑部参加评比活动。 申报参加“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的期刊总数为432种,其中中文期刊410种,英文期刊21种,蒙文期刊1种。申报精品奖期刊167种,申报优秀奖期刊332种,申报特色奖期刊194种。根据评比办法规定,一种期刊可以兼报奖项,因此申报3个奖项的期刊共693种次。申报地域涵盖除青海省以外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部委属院校、省属院校、高职高专主办的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卫生、师范、体育、军队等各类科技学术、技术性期刊。《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西藏自治区首次参加评比活动的期刊。 本次评比仍采取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综合评比的办法,参评期刊必须参加编辑出版质量审读。2010年7月初—9月上旬,研究会组织有关专家共70人对所有参评的432种期刊进行了审读。因为研究会有2009年组织高校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审读的经验,所以此次审读工作更加顺利、审读水平进一步提高。按评比方案规定,审读结果作为评比依据之一,因此研究会还组织了在京的编辑专家对审读记录和报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复核。申报精品、特色奖的期刊,编校质量均须达到合格;申报优秀奖的期刊,按审读得出的差错率计编校质量得分,结合评委评定的出版质量得分,得出编辑出版质量最终得分。 经请示科技司,研究会提出了评比委员会组成人选,主任由科技司谢焕忠司长担任,副主任由科技司综合处高润生处长、研究会颜帅理事长担任。评委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各委员会主任,国内主要期刊评价机构的知名专家等。评委共32人。 评委会议于2010年9月24—27日在北京召开。评委会议听取了编辑出版质量审读情况的汇报、学术质量评分的初测情况汇报。评委分3个小组工作:编辑出版质量组再次核查审读情况、评定参评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印刷装订质量得分;学术质量组复核各刊学术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及其得分;特色组逐一翻阅参评特色期刊的申报书、总结材料及其样刊,提出候选建议名单。 评委会根据评比标准提出了精品期刊的建议名单;给参评优秀奖的期刊分别打出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得分;全体评委根据参评样刊、申报书以及特色组的建议,投票产生特色期刊建议名单。遵照评比方案,入选精品奖的期刊的他引率须达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9年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平均他引率0.81,总被引频次的离均差率和影响因子的离均差率均不能为负。 评委会议后,科技司和研究会在京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评比结果以及评委和有关地区、行业、期刊负责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科技司最终决定:1)70种入选精品期刊建议名单。其中:60种中文期刊完全符合评比标准,9种英文期刊为被SCI收录的期刊,1种体育类期刊按得分情况建议入选精品。此次评比是严格按照评比标准进行的,因此精品期刊建议名单比原计划数少了10种。2)120种入选优秀期刊建议名单。正常入选的期刊,是按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卫生、师范、体育、军队等7个类别,分别截取总分排序约前35%位置的期刊,共114种。有6种是考虑院校层次、地域、期刊属性等,分别取其相应类别(地区)居前列的期刊入选优秀。3)剔除兼报精品、优秀并已入选建议名单的期刊,按得票多少并考虑地区因素排出60种入选特色期刊建议名单。 授奖建议名单于10月2—12日在研究会网站公示。截至10月13日上午,研究会收到12封Email申诉意见,以及个别的电话询问。申诉内容主要是想得知其刊各项指标得分情况,明确今后努力方向。10月中旬,研究会在京主要负责人对申诉者一一答复。申诉者大都表示理解并接受答复。个别申诉者对评比方案设计的意见,只能留待以后开展类似活动时解决。公示期间减少1种拟评特色期刊。本会对公示期满至年会前陆续接到的与评比有关的意见和建议也都尽可能快地予以回复,对个别情况还及时向教育部科技司做了汇报。 1.2 几个显著特点 1)参评期刊数量比前2届多。第1届、第2届参评期刊都不到400种,今年达到432种。参评期刊数量增加,说明期刊参评积极性高、本奖项的影响持续扩大,也说明评比办法和方案受到了广泛认同。因为评比方案事先公布了很长时间,参评期刊都是自觉有一定水平才参加评比活动的。 2)和第2届不同,本次评比办法规定前2届精品期刊必须重新申报,按新标准重新评定。评委会和科技司对高校精品期刊的评定标准从严把握,不符合评比标准的、哪怕是对个别期刊的个别指标存疑,也不突破已公布的评比标准。 3)在国内率先引入了互引指标。第2届评比时引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离均差率的指标,此次再发明并运用互引指标,有利于引导期刊提高稿源质量、规避不端行为、树立良好学风。这一点受到了评委、科技司负责人和期刊评价专家的高度重视。 4)要求参评期刊参加前期开展的编辑出版质量审读,使评比工作更加全面、细致,也使评委会工作更加顺利。这一点在国内期刊评比活动中也是创新,是期刊评比办法的创新,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维护高校期刊的良好声誉。 1.3 问题及建议 这次评比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十分敏感和今后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精品标准设定了总被引频次离均差率、影响因子离均差率、他引率3个逆向限制指标,影响了以往获过精品称号和其他一些总体情况较好但个别指标稍有欠缺的期刊入围;特色期刊没有设定各种学术标准的基本得分要求,评委定性判断有一定困难;在前期编辑出版质量审读过程中,个别审读专家掌握尺度有差异,给后期审核和评委工作带来麻烦。 同志们,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已连续开展了3届。在过去的6年中,共有93种期刊获精品称号,175种期刊获优秀称号,148种期刊获特色称号。连续获得3届精品、优秀、特色称号的期刊分别为40、33、14种。3届获奖期刊都是高校科技期刊的佼佼者,都为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2008年12月1日研究会《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徽标使用说明》的有关精神,如研究会无另行通知,获过有关奖项的期刊都可以并应该继续使用相应徽标。 本会建议,从现在开始,研究会广大会员和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都积极参与全面总结3届评比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研究会2011年重新考虑奖项及其评比标准设计建言献策。我们衷心希望教育部科技司继续组织开展高校科技期刊评优活动,肯定成绩、鼓励先进,引导各个层次和类别的期刊提高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 高校科技期刊近期的主要任务 同志们,今年6月,民政部批准本会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更名意味着研究会活动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意味着高校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功能定位的更新以及编辑出版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 2.1 努力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今年年初,教育部启动了“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课题研究。教育部科技司领导、研究会在京负责人参加了此项研究。课题组认为与世界主流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很低,传播渠道不畅,影响范围不够广泛。课题组提出的“培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重视和批示。根据课题研究成果,教育部拟率先启动“高影响力科技期刊培育项目”,在今后的5—10年里,培育若干种国际领衔期刊。与此同时,高校要打造一批国家精品科技期刊,使其集中展示我国各领域科学研究的创新成果,反映我国尤其是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另外,在总结3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经验的基础上,众多的高校科技期刊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满足我国教育、科研的基本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建议教育部等部门调整科研评价管理政策,鼓励高水平研究成果在高校期刊发表。研究会将配合教育部做好遴选精品科技期刊、培育高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具体工作,协助科技司进一步做好科技期刊的管理工作。 2.2 谨慎推进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改革 当前,期刊出版体制改革问题渐成热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科技期刊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结合国际上部分科技期刊的出版经验,我们认为,高校科技期刊未来的出版主要有4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1)学术与经营分离。高校科技期刊的主体是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可以大体分为学术与经营工作。所谓学术工作,包括期刊宗旨和范围的确定、编委会的组建、组稿约稿、审稿、定稿、编辑加工等;经营工作则主要涵盖排版印刷等生产业务、印刷版和网络版的发行业务、版权许可业务(rights licensing)(单篇或整刊)以及与期刊相关的衍生业务。虽然学术和经营在有些环节、有些时段有交叉,但总体还是可分的。学术工作可由高校期刊的编辑部负责,经营则可由专门的出版单位负责。这里的出版单位主要指有出版资质、实力雄厚、网络平台影响较大、符合改革方针政策的机构,当然研究会也可组建或联合组建这样的机构。 2)基本维持现有体制。拥有期刊主办权的高校基本都是事业单位。像高校这样基础研究能力强、成果多、作者队伍庞大、读者众多,且办刊条件好、经验丰富、水平普遍较高,主办期刊大多只有一两种的事业单位,符合我国有关期刊编辑出版的政策规定,继续由校内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期刊是完全可行的。这种模式尤其适合那些对社会效益的要求远高于经济效益、本校又没有出版社的高校。 必须指出,基本维持现有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永远不变。随着科研成果发表途径和利用方式的日新月异,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技术手段、管理模式也要随之创新。其中,期刊的准确定位、用人机制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学校对期刊的要求必然不同,各种要求都无可非议:可以以发表本校成果为主,也可以发表校内外甚至国内外最新成果;可以继续办“校名+学报”的期刊,也可以将学报改造成专业期刊或创办新的专业期刊。 3)与校内出版单位整合。高校出版社的出版业务一直是以图书和音像出版为主。随着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深入,已转企改制的出版社也逐步表现出业务拓展的需求。尝试在一个主办单位内实现出版资源整合,也是高校科技期刊出版的一种选择。显然,选择这种模式的前提是本校必须有出版社。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在学校的层面上兼顾学术和经营,实现了期刊编辑部和出版社的一揽子改革。 4)独立设置具有法人资格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在期刊改革的大背景下,少数有愿望、有能力的高校,可以基于其期刊编辑出版现状和前景,依据相关法规的规定,申请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期刊出版单位。这种模式有其存在的现实可能性,经营得法则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收。但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高校早已清理整顿校办企业,再申请成立企业性质的期刊出版公司,学校会有很多顾虑;一校一个出版单位,只出版1种或几种期刊,难以形成经营规模。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多、情况复杂,期刊出版模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改革决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转企改制不适合大多数高校科技学术期刊。我们提出上述4种模式,只是供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在思考期刊深化体制改革时参考,并希望引起讨论。高校有办学自主权,也有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下选择最适合自身实际的期刊出版模式的自主权。 2.3 大力宣传高校科技期刊的优势和成绩 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期刊出版等管理体制下,高校具有明显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研究会和各期刊编辑出版单位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充分认识并切实发挥高校的办刊优势,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有利的办刊条件,为高校科技期刊提高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期刊依托学校,或面向行业,或面向区域(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发表了大量科学研究成果,为知识积累、学术传播、成果转化、社会发展,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为促进科技进步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高校科技期刊的成绩和办刊经验要不断总结、广泛宣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及时研究新的激励机制,根据网络出版的新要求、国际学术出版的新趋势,运用各种方式表彰和奖励取得新经验、新成绩的高校科技期刊。 我们深信,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模式会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与完善,适应国家期刊改革发展的大方向;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技术水平、编辑出版质量和经营能力一定会在改革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