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会议及培训资料
本会与斯普林格学术交流取得圆满成功
日期:2009年09月25日 来源: 浏览量:1642
2009年8月2—9日,斯普林格出版公司与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在德国成功举办了一次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学术交流是根据五届十次常务理事会议的安排进行的。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期刊出版理念和管理经验,改进我们自己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具体交流内容包括:期刊经营管理的先进技术,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和链接,斯普林格和欧洲期刊的审稿管理,大学和学会主办期刊的编辑和出版,如何吸引高质量论文的投稿,斯普林格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现状及改革趋势。
斯普林格对此次学术交流高度重视。斯普林格STM全球出版执行副总裁Riedesel博士亲自安排了斯普林格方面的主报告。这些报告基本涵盖了此次学术交流涉及的主要问题,非常有针对性。
斯普林格工程领域的高级编辑Lehnert先生详细介绍了斯普林格的历史。斯普林格家族最初经营的是一家书店,始建于1830年。之后,经过3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科技出版公司。在其开展出版业务的早期岁月里,柏林俱乐部(Berlin Club)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柏林俱乐部云集了德国各界精英。斯普林格家族在与其成员的交往中,获得了十分宝贵的出版资源。比如1906年,他们出版了德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化学家Emil Fischer的专著。在纳粹统治期间,斯普林格一家人也是命运多舛。幸运的是,二战后斯普林格重振旗鼓,坚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近10年来,经过与贝塔斯曼等公司数度重组,斯普林格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科技期刊出版者、第一大科技图书出版者。
Riedesel博士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不是在线的,就不会被读到”。他指出,所有出版内容必须在线,并且要可链接、可找到。Riedesel博士介绍了斯普林格的内容平台——SpringerLink,其中包含1 700多种期刊,1 000种系列图书,32 000种电子书,总共有超过440万条的记录,每年新增文件30多万件,每月有5 000多万次的访问量、1亿多页的浏览量。Riedesel博士认为,期刊影响力取决于如下几方面:内容在线、可找到,营销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广泛使用,研究内容质量高(严格审稿)、成果新颖,并且出版及时,我们在不懈地致力于此项工作。在讨论过程中,Riedesel博士还就开放获取(Open Access)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对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纳米研究》(英文刊,OA)和另一本非OA期刊进行了比较,指出OA期刊的使用量明显要高。
《分析与生物分析化学》(Analytical & Bioanalytical Chemistry)执行编辑(managing editor)Dyllick女士的报告,解剖了一种期刊从家族企业办刊到国际化、从非英语到英语的变迁历程。该刊创办于1861年,1861年到20世纪50年代为德语刊,之后为德、英双语,1990年后完全使用英语。2002年改称现刊名,是由德国、法国、西班牙3种相近专业期刊合并而来的。《分析与生物分析化学》的编辑和编委遍布世界各地,合作学会有:德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欧洲化学与分子学协会生物化学分会、日本色谱学会、中国色谱学会、瑞典化学学会分析分会,等等。2002—2008年,从国别看,中国作者往该刊的投稿数量最多,且远高于其他国家;2002—2009年,从机构看,中国科学院在该刊发表论文数量是最多的;2008年1—8月的下载量,18%来自中国!《分析与生物分析化学》2003—2008年间影响因子基本是逐年上升,目前在70种分析化学类期刊中排名第9,2008年全文访问请求达到57.6万次,因而被称为“明星期刊” 。Dyllick女士总结该刊编辑出版成功的“秘诀”有:1)在线投稿和审稿(审稿方便、快捷,作者29天内得到审稿结果和编辑意见);2)突出特色,出版与年轻学者职业发展有关的专辑、专刊、设立各种专栏、开展教育培训和高级科普等,获得有效的关注;3)拓宽内容范围,刊登编者按、行业新闻、会议报道,办活期刊,提高刊物的可读性;4)注意读者反馈,设置问卷,经调查了解读者需求,不断改进工作;5)加强自我宣传。
斯普林格亚洲区公关部主任Justke先生专门为此次学术交流准备了题为《斯普林格与中国学会和出版社的合作》的报告。他介绍,斯普林格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出版公司(1973年),1978年开始参加第1届中国的国际书展,1986年参加首届北京国际书展并设独立展台,1986年在香港成立斯普林格-中国,2005年成立北京办事处。斯普林格目前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科学出版社(出版11种期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7种期刊)。2006年斯普林格推出包含87种中国期刊的“中国在线科学图书馆”。现在与斯普林格合作出版的中国高校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合作的学会有: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Justke先生指出,斯普林格在中国不仅是要做一个书刊发行者,更是一个参与者,做出版伙伴, 在编辑、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本会理事长、本次交流活动的负责人颜帅博士代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界做了题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与改革》的报告。他向斯普林格方面介绍了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现状,并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应大力扶持本国科技期刊,从政策导向上鼓励科学家向中国期刊投稿;放宽对科技期刊创办、变更、合作出版经营等的限制;改革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创造良好的环境。颜帅博士还提出若干问题与斯普林格同行讨论,包括西方如何对期刊进行分类、是否刊期越短越好、斯普林格如何处理与学会等的关系,等等。
参加此次学术交流的成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深圳大学的期刊编辑部。在与斯普林格的专家座谈期间,各编辑部代表认真听讲、积极提问,有的还就自己期刊的情况与德国同行主动交流。因为签证原因,几位先期抵德的同事还考察了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会址、其他期刊出版和发行单位。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交流活动主题明确、准备充分,了解了斯普林格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吸收了新的办刊理念、学习了新的出版知识,有益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进一步提高稿源质量、加强审稿管理、完善在线服务、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本会对斯普林格总部和北京办事处的大力协助和共同努力再次表示诚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