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要努力跟上现代出版的步伐

日期:2008年12月19日 来源: 浏览量:1136

中国科技期刊要努力跟上现代出版的步伐 中-宣-部出版局 刘建生 尊敬的理事长、各位副理事长,尊敬的各位主编、各位老师: 这次到武夷山来有两个最深刻的体会: 一是500多家期刊(我们的高校学报总共才一两千家)近600位老师齐聚我们的年会,连会场都盛不下,不得不再三挪动,来到这个剧场,可见我们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可见各学报、各刊社的向心力和支撑力。只有火热心肠、精诚服务、竭尽全力,才能赢得各刊社的敬重、拥戴、响应和支持;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拧成一股劲、聚成一家人。颜帅是个好帅,学报有好传统、好作风,研究会是一个好会所,是温馨的大家庭。有了这么一种凝聚,才有了我们队伍的士气高昂、朝气蓬勃,才有了我们事业的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才有了我们成就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是教育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和我们四部委的同志都被会议召唤而来,无论是远在广州,近在厦门,无论是岗位上多么繁忙,脱不开身,都毫不犹豫放下手头的事情匆匆而来,可见我们高校学报和学报研究会的吸引力、影响力。同时也说明,各部委对自然科学、对科学技术、对科学发展、对科技期刊的十分看重、十分关注。扶植、培育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扶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都有很多投入和付出,都想了很好的办法和路数,成效很大,影响很广。就像教育部主持的这次第2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和优秀刊社集体的评比活动,就像科技部相当一个时期每年拿出来的两三千万扶植基金,就像新闻出版总署在科技和学术期刊、在特色期刊的审批中始终是网开一面等等,高校科技期刊有了这些雨露和阳光,怎么可能不茁壮成长。 还要说的就是一种感动。千里迢迢,东西南北,有从新疆从云南赶来,有从大东北从海南岛赶来,我们的老师们、编辑们、主编们,不畏劳顿,不辞辛苦,赶来交流我们的经验,贡献我们的智慧,发表我们的见解,提出我们的建议。其情之迫,其心之热,其意之诚,其望之切,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此情此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不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长足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营建上进氛围,提供政策支持;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诚心诚意地服务,肝脑涂地而不辞、身心交瘁而不疲? 支持、帮助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就是支持和帮助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就是支持和帮助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就是支持帮助我们自己。我们为所有的获奖者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这种你追我赶争当上游的良好风气所激励,教育部和学报研究会的这种褒奖机制,是推动事业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动力。我们要把这个会议上所体现出来的昂扬士气带回单位去,带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带动我们自己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刚才听了几家刊社主编的经验介绍,聆听了颜帅理事长的工作报告,之前也浏览了即将大会交流的11位发言人的报告题目。这其中的汪新红将要介绍的“中国知网”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由此可以联想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林家乐是我12年前构建出版网络时的技术搭档,他的新一代稿件处理平台应当会有吸引力;钱建立的DOI最新发展,开拓着传统印刷出版的新路径;刘筱敏的数据挖掘、叶路的S L创新功能应用、付国彬的信息捕捉、叶虎的搜索引擎利用等等,确实让我们感觉到了各位刊社老总所面临的信息化的种种挑战,所承载的现代化出版形式、受众形式与运行模式的种种变革,同时,感受到了他们的应激而起、应运而生的种种创意、方策和应对。张月红的版权问题,涉及到了下一步信息化服务的核心问题,知识产权的应用和服务,还有好戏在后头。题目定得好,题材选得好,诸多报告和心得体会也一定会在科技学报的下一步发展中引起反响,带动创新,形成新的收获。 “春江水暖鸭先知”,高校是学术发展的前沿,是科学技术成果体现、展示和集成的平台,理所当然地在高新科学技术、信息高速公路运用于期刊出版方面,当好排头兵,当好开路先锋,当好奠基人和开拓者。今天,我也想借助这个讲台,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各位老师批评。 第一个话题: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在创造了空前辉煌、现代社会的同时,也直接面对地球自然承载危机和应对的巨大挑战,这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我国的形势则更加迫切。全球变暖、金融危机、能源耗竭、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疾病肆虐、粮食短缺等等,接踵而来。一方面,我们确实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使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任何数字被13亿人口一除,都微不足道。2007年度,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中排位,我们在177个国家排名第81,而且粗放型发展的代价——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使我们在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国土安全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下一步的发展受到自然承载力的约束和限制更为明显,甚至是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唯一的选择是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上找出路,科学理念、科学技术理所当然要摆上前所未有的位置。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在对科学技术工作做出全面布局的同时,把发展能源、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提出了科技工作的几个着力点。这就是科技部一再强调并为大家所熟悉的:①低碳经济;②信息社会;③绿色化工;④水资源;⑤地球深部研究;⑥深海研究;⑦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响应。每一个方面都包容广泛,比如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的新一轮浪潮,各种新能源、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概念是低碳经济格局中的一部分。我想着重谈一谈信息化社会这个概念。 信息化社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以信息产品为标志的社会。它的动力源泉是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在信息化社会,知识以“加速度”方式积累(知识爆炸),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还重要的资源,但又由于信息符号的无限可复制性,在成本、耗能、形态、时空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信息经济将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还将持续半个世纪。 信息化运用于国民经济,比如工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进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大幅降低单位EDP的能耗水平;比如社会管理信息化,开展电子政务,增加透明度,实现快捷服务;再比如服务业信息化,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催生新兴行业,大幅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巨大。期刊出版、学校教育当属于这一方面。 事实上,我国在信息技术研究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中文搜索上是一枝独秀。信息技术已经为我们下一步出版业的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拥有与世界先进出版服务模式对应的创新能力,只是我们行动还没有跟上,至少做得还不到位。 由于科学技术的影响,我国的竞争力排名已经开始好看:①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年度,131个国家中排名第34,与2006-2007年度122个国家中排名第35基本持平;②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报:排名有所上升,即2006年53个国家排名中位于第18,2007年55个国家排名中位居第15。我们在SCI数据库收录篇数增长中,也由1997年的17 165篇到达2006年的89 589篇,略低于英国,与日本和德国持平,当然与美国还差这么一点点。这一点点是多少,美国1997年为305 311篇,2006年为378 506篇,我们还不足它的1/4。 和大家的努力关系特别密切的是,中国主要学科领域学术影响力的进步曲线也非常好看。在1992-2003,1994-2005和1996-2007几个比较段中,除了分子生物学由世界排名第15位降到第22位,生物化学由第15位降到第17位,微生物学由第8位降到第12位,农林科学由第13位降到第15位,免疫学由第14位降到第22位,精神病学由第24位降到第28位外,其中数学(4),物理(7),化学(4),动植物学(8),医学(20),神经科学(24),药学(16),工程技术(5),计算机(6),材料(4),环境(17),空间(18),地学(6)都在上升,都在超越(括号内的数字为排位)。 我们不妨稍稍回顾一下历史,从3个方面看一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第一,引领和推动历次产业革命的时间。第一次1760年开始,第二次1850年开始,第三次1940年开始。第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导致了大国强国的各领风骚。强国更迭:意大利文艺复兴1540-1610,英国科学学会1660-1730,法国启蒙运动1770-1830,德国应用科学1810-1920,美国大科学博采众长1920-今。中心转换:英国1770-1830,法国1830-1890,德国1880-1940,美国1940-今。第三,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由此可见,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与世界同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科学实力显著增强,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对支持和推动文化社会繁荣的作用越来越大。 各位以编辑出版的本行既服务于科技发展又服务于文化建设,我们应当比所有的行业更加明确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出版行业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同时推动着文化和文化服务、出版和出版服务的进步。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下的现代出版同样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所作所为,在国家、民族、时代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 第二个话题:现代化出版方式的逼近和国外传媒托拉斯的进入 2006年,组织全国出版人才的培训时,我们约请了三位海外人士介绍世界出版业。其中的第一讲,请了爱思维尔的一位市场总监,中文名字叫白礼贤,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连名字都本土化了。正是这一次讲课让我认识了他们的“科学向导平台”,朦胧地感觉到出版业的转型在国外不仅仅是已经开始,而且有了成功的经营模式。2007年英国书展,我有机会到爱思维尔设在伦敦的总部,正赶上他们把教育集团的教科书出版彻底卖出去,此刻,我才明白,他们不仅仅是找到了新的营利模式,而且已经牢牢地控制了新兴出版服务市场相当多的份额,足以撑起每年75亿英镑的销售收入。在对国内医学期刊、科技期刊的调研中,我发现,爱思维尔在中国的市场上已经稳稳立足,并且大有斩获,仅“科学向导平台”的医学信息服务部分,每个个人接口使用一年售价4万人民币,单位接口可达40万~60万人民币,粗略统计,以个人接口计,约有1万户。今年3月,媒体报导,爱思维尔接口年使用费用提价25%,提价没商量,达到了6万元,相当多的用户大呼上当,这时才发现自己如同吸毒吸上瘾一般,再也戒不掉。2008年5月,我与爱思维尔中国区的总裁梅山先生交谈,询问其在大陆地区的年收入,他回答也就是几千万欧元吧,问八九千万也是几千万,对方认可。2008年10月,我在科技期刊的一个论坛上得知,爱思维尔在亚太地区(主要是中国区)形成的销售收入为6.6亿美元,仅医学信息平台收入就有3.3亿美元,20亿人民币。人们还告诉我,相当多的中国一流的医学研究者和专家与爱思维尔签约,转授其自己的著作权,条件仅仅是使用信息平台,或者是收费少一点的优惠,而且签的约定是排除第三方的授权。 是的,爱思维尔的1 800种医学期刊,已经不需要再通过纸介媒介一一向客户订阅,你想要的纸本杂志,那只是它免费送你作为一种纪念的礼品。它的医学、药学、健康等数以千亿条信息的数据库,几乎涵盖了作为一个涉医人员(医生、医学生、研究者、患者、一般需要保健和医学知识的人)所有需要的所有专业信息,而且随时随地为你高质量、强时效、极便捷地提供服务,真正是一键在手,应有尽有。只有5年光景,爱思维尔的全球收入由26亿英镑跃升到75亿英镑。 事实上,在出版业排名前3位的国际集团公司,威立、爱思唯尔、汤姆逊,他们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动作,把教科书出版这一块卖掉。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爱思维尔2001年把高等教育卖给汤姆逊,2007年又被汤姆逊卖出。3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销售收入越来越多的来自于科技和医学(STM)信息平台的服务,来自于数据库营销,其中的Ovid平台、Embase平台、Pharma平台,已经成为医学信息服务的3大垄断平台。3家信息服务的收入远远超出原有的印刷版(纸介质)的收入。 毫无疑问,国外出版业、期刊业的同行,他们的确找到了出版行业新的营利模式,不仅大赚其钱,把传统出版的经营毫不犹豫地割舍,而且把手伸到了我们的地盘,打入我们的市场。更为严重的是控制我们的再生资源、创新资源,拥有本来应当属于我们的知识产权。好莱坞的美国大片,侵占中国市场时,还需要有人乘飞机用手提箱提过来一个电影拷贝,作为母本;而世界传媒公司的大区总裁从海外过来时,完全是两手空空,带回去的是数亿金钱和数万智慧大脑的“卖身契”。我们甚至是无从知晓、无法阻挡、无能为力。这情景不能不让人觉悟出,技术的先进,在某些时候、某一阶段,是会超越和胜过文化的先进、意识形态的先进。技术、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对历史的逆转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毫无疑问,我们自己也深切感受到这些巨大的变革。想写一篇文章,找一点素材和资料,你还会去图书馆一库一库,一架一架地查找吗?你还会到过刊室,一卷一卷,一本一本期刊地阅读吗?不!在网络上打一个主题词过去,各种不同的搜索引擎霎时间把上万条、几十万条相关信息给你一一罗列。你忘记了某一句古诗,或哪位大师的经典语录,只要有只言片语的索引,就会招来无数的回应。这就是出版、阅读、接受、文本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我们还不能说纸介质的传统出版物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但至少,网络介质的东西、虚拟的东西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网络改变着你的阅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实用。如果说,书刊的物质效应,不是为了一本一本地砌墙,只是让人们阅读和浏览的话,网络完全可以替代,而且更丰盛、更便捷、更周到。 毫无疑问,作为国有和公有体制下的出版业,我们在转型、在引进新业态方面,在改进改善改革改变方面,在以更好的形式为读者服务方面,应当有着天然的优势,我们是举国体制,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在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创新组织、集中资本、集思广益等方面,都具有西方社会所不能相比的优势和优越,完成这种跨越和改变,应当不是难事。我们至少要考虑、实现、跨越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的集合和融聚。爱思维尔的改造,是在10年以前开始投入了5亿英镑,打造医学信息平台。我们的出版集团、期刊集团,要有力量能够一次性投入如此巨数,5亿英镑,至少5亿人民币。 第二,耐得住寂寞,从长计议。爱氏新业态改造开始于12年之前,而且5亿英镑投下去,5年没有动静,第6年才开始回收,第七八年才形成有效的规模营利,我们的集团老总要能考虑十年八年之后事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第三,把握市场先机,资本人格化。要早做打算,早做预测,瞄准商机,应时而起,应运而生,让资本活络起来,见机行事、恰到好处地出手和进入。 这些,我们都必须做到。 更重要的,我们必须克服自己认识上、战略上和实际操作上的种种不足。要看到国外大的出版集团公司在新业态方面,形成对我们的长驱直入,造成文化建设方面最大的不安全。如果我们相当多的出版单位活力动力不足,人心散了,劲头泄了,预期悲观,没有心思干活,没了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凭什么与外部竞争者抗衡。 我们必须克服自己队伍中狭隘、偏见、固执、封建意识、小农意识,克服小富即安的目光短浅。看到国内相当多的数据库营销公司,才干了一两亿,赚了一两千万块钱就立即自高自大、分外满足、不思进取,要么跑马圈地,立自己的山头,要么固步自封,坐吃山空。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励德•爱思维尔、克威尔•威立两大医学信息服务巨头产业能够做到,我们却做不到。几十亿上百亿美元、几十亿欧元的大公司尚可携起手来,互不排斥,力求共赢,他们之间的条约从来不排斥对方,而我们合力不足、协同效应不足、联手共赢不足,甚至借机下手,毫不留情。 回顾中国历史,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弱小,四分五裂的疆土,四分五裂的民族,怎么能够不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任人蹂躏,中国的知识产权疆土上又出现了这样一幕,令人心痛。 在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阵痛中,我们必须一点一点地清算自己,外部敌人的强大不惧怕,怕的是自己不争气,内战内哄内乱。队伍还没拉出来,自己先炸了营。 第三个话题:风卷红旗过大关 颁奖会上,大伙喜气洋洋,个个高兴采烈,讲这些沉重的话题,会扫了大家的兴致。是的,我们不应当如此悲观,亮点有的是,利好消息多着呢,包括刚才各位的得奖。 首先,国务院刚发了114号文件。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在新的五年中再次享受免税待遇,国家财政部从2004年开始,改变了过去从来不对出版业直接投资的惯例,直接对出版行业投入和补贴,一拿就是十几个亿,发改委、财政部的同志一再表示,如果有哪一方出版单位愿意在新业态方面有所突破的话,他们将全力支持,先期投入也行,免息贷款也行,项目补贴还行。个别出版社已经开始打造小而专的数据库信息平台,湖南省前不久筹建了有色金属信息数据库、信息平台,还有更多的平台在酝酿筹划之中。 其次,我还看到了民间涌动的力量。2005年一个年青人由陕西西安来北京闯荡,看到一家出版社的6种期刊不死不活就一下子给盘了过来,结果当年度销售码洋达到8 375万元,“养父养母”给刊物的“亲爹亲娘”一年送上红利1 300万元。如今3年过去,他们已抱养了58种期刊,年销售收入近2个亿,最高发行量达到期发87万册,最少的也做到7.8万册。2007年比2006年增长36%,2008年预计比2007年增长58%,体制机制顺了,一切都盘活了。 第三,在我们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中间,我也看到了很多生动的情形,为了形成更大范围的平台,相当一些学术刊物在走向联合联动。有松散型的,有紧密型的;有以门类聚集,有以地域联合,开始信息共享,互通有无,还有的提出了期刊集群化的观点,讲求的就是集约效应,还有相当多的学报刊物,在注重自己的常年积累,清理知识产权,数字化原有积累,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相信一旦有人树起招兵旗,应者云集也定会是有的。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信息化平台也是一组一组数据库叠加起来,一个个搜索引擎,一种种分众服务,一类类快捷方式积累起来的。 第四,书报刊互动。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互补互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一些跨媒体多面手进入,这一块的粘合与利用,并产生协同效应,一定会为期不远。 第五,我们刊少,但人多势众。集土成山,集腋成裘,我们每一个都是中国科技和科技出版不可或缺的宝贝;我们面窄,但十个百个窄面融聚到一起,就可以覆盖学科的方方面面,我们是全覆盖、全学科、全种属;我们力薄,但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只要我们矢志不移,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而且一定能够达到。现实逼迫我们,大家从现在就要开始考虑在下一步的出版业态转变中,在出版、文化、科技服务中,我们学报要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的余司长、宋老师、建华处长、齐鸣主任,寄厚望于学报研究会,寄厚望于各位老师,你们是科学技术的先行者,先知先觉;你们也一定应当是科学出版、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开拓者。 我想用这么3句话归纳我今天的发言:①科学技术与文化与出版,如影随行,相生相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②出版与传播的所有定义,都将借助于科学技术的翅膀,表现力决定吸引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科技力决定生产力;③我们不否定内容为王,但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闻者彰,登高使然,占领科学高地,抢夺技术先机,刻不容缓。 我还想用一位研究员的话结束我的发言。她说:当国内出版业还在传统流程与市场中蹒跚前行之时,国际出版巨鳄的足迹早已遍布全球;当国内信息服务商还在弱小的规模上你争我夺之时,中文信息服务市场已经被国际同行悄悄地渗透;当国家下决心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改革之时,国际出版商又开始紧盯中文出版市场,准备大干一番!我们到底是别人精美晚宴上的一只羔羊,还是绚丽舞池中的一个舞伴?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中国出版人被传统思想束缚了太久,或许我们已经失去创新的激情,抑或我们将在新一轮改革中迸发出让世界惊奇的光芒。我更愿意相信后者!中国出版业也会像北京奥运会一样,让世人惊叹,给国人骄傲!——这段话真正是有洞察之眼力,让我们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祝各位喝了武夷山的大红袍,回去把学报编得更好! (特别说明:本文第一部分的相关资料由科技部张先恩司长友情提供) 写于2008年11月22日晚9时至23日早3时 (编者注:这是作者在本会第12次年会暨第2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题目是编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