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动态
事业单位改制的背景与现状
日期:2008年12月12日 来源: 浏览量:1490
事业单位改制的背景与现状
● 王 颖
(作者为理实国际咨询集团中国区董事长,本文根据作者演讲整理)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10月上
事业单位现状
事业单位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其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组织(1998年国务院252号令)。
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
服务性——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公益性——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福祉,本身是非营利的机构,重社会效益;
公有性——95%的事业单位是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也有一小部分民办的非企业组织;
实体性——是法人实体,有一定的人财物自主权;
文化性——事业单位多是智力密集型组织,知识分子集中,大约集中了中国60%的知识分子。
事业单位的规模在我国也很庞大,有130万个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有3000万人,相当于国企职工人数的2/3,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34%,国家用于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事业单位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技服务等领域,种类极其繁杂,属于第二大社会法人。事业单位在GDP中的比重约占5%~10%。规模最大的教育、卫生、科研和文化四个行业,约占GDP的5.1%。
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如60%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每年经常性财政开支的约1/3、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大部分、大量国有土地等。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现有的体制已经阻碍了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自主权不到位;机构性质行政化;价值取向偏离;管理不规范;人员无法进行合理流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
改制为什么
因此,国家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主要的办法就是改制。目前事业单位的改制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向承担有限责任转变,也是从计划、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与国企的改革很相似。事业单位的转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改制有助于服务产业的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征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但我国服务业还相当落后,因为传统事业单位的体制和机制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改制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产权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监管制度和政府职能等诸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难点和重点。
第三,改制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的社会领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事业单位改革将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事业单位改制的目的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加快事业单位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改革,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的职能;二是事业单位聚集国内大量人才,通过创新制度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竞争的新优势;三是形成事业单位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新体制;四是减轻财政负担。
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是,将主要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为行政机构,或者参照行政机构管理办法管理,将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单位改为企业,分类采用不同管理办法。事业单位的转制,旨在实现公司化的经营和运作,提升单位运作的效率。
改制的基本目标如下:
建立一个新体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政事职责分开、分类管理到位、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
形成一套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双向选择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优胜劣汰机制;
完善一套新制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健全一套新法规——规模适中、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活力强盛;
建设一支好队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营造一种新局面——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的现代企业形象。
改制如何改
事业单位改制后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改制后的事业单位要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二是要能够独立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要根据战略定位,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把体制内的资源转化为在市场上可以销售的东西。
事业单位改制的重点表现在两个制度上,一是劳动制度,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二是分配制度,要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衡量贡献,进行按劳分配。现在,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有行政级别,这是与公司化运作很不相适应的。世界上有很多知名的大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没有行政级别的,比如麦当劳公司等。
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是转向企业化经营。现代企业是由一组领取薪水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多单位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
所谓公司制度,就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限责任公司,人合资合兼具、股东人数有上限、募股集资是封闭的、组织结构是简单的;二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典型的资合公司、股东人数有下限、募股集资公开、全部股份是等额的、股份可自由转让、设立要求严格。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可概括为四句话: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部分组成。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确立了企业的法人地位和企业法人财产权。这里,要注意,法人不是人,法人是机构。财产权如何理解,举个例子,假设你有10万块钱,存在银行,这是你的个人财产,但如果你用它入股了某个企业,这10万块钱就由资金变成了资本,你有了这些股份所对应的产权,你不想要了可以转让,这保证了法人财产的稳定。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确立了公司治理形式,要以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确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者的制约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了公司的运行规则:企业要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就要按规律运行。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建立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健康运转。
改制难在哪里
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之一是观念的转变。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和全体员工如何将计划经济下“等靠要”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竞争与效益”的观念,这是一个难点。
难点之二是生存发展。即如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能力,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效益,求得生存,谋求发展。
难点之三是人员的去留。即如何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来、留得住,如何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富余人员妥善安置。
事业单位改制的核心问题是:观念落后、机制僵化、规范缺乏。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要经历巨大的转变,其中全体人员的观念转变最重要。报业的改革比国企的改革更难,因为国企原来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单位了,本身就是企业,只是体制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已,而报业原来是属于公共管理范围的,其组织结构等完全就不是为创造利润而设的,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在变革中,变革方案要“目中有人”,考虑到员工的承受力与观念转变的平衡;要认识到这是大环境下的改革,是人的观念、利益、心态的调整问题;要引导员工树立起市场竞争、客户服务、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理念;要创造科学的竞争、评价、分配机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从而为有才华的年轻人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另外,还要注意用规范固化机制和行为、支撑理念,进而搭建职业化的管理平台。
改制带来什么
改制对各方的利益都会产生影响。
对国家政府来讲,主要是税收与就业。通过政府行为(手段主要是产权改造),让产权能买能卖、企业能生能死。通过企业改制,理顺产权关系,解除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实现企业角色转变,将企业推向市场。
对企业来讲,主要是经营与管理。通过企业行为(手段主要是合同制度、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让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通过机制转变,理顺劳动关系,解除企业对员工的无限责任,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将员工推向市场。
对职工来讲,主要是职业与发展,可以有更大的发挥潜能的空间。
(作者为理实国际咨询集团中国区董事长,本文根据作者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