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推进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
日期:2007年12月18日 来源: 浏览量:1286
推进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
张建华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今天很荣幸能够参加“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从无到有,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20年前发起成立的“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带领高校学报走上了正规化发展的路子,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共同回顾20年的历程,筹划未来发展的蓝图。首先,我代表教育部科技司向为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付出心血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高校科技期刊一线工作的编辑、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高校科技期刊今后发展的一些想法,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高校科技期刊(包括学报)是与所在学校相伴、共存发展的。有的学报创建较早,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绝大多数高校学报和期刊建于20世纪80年代。为指导高校期刊的发展,教育部办公厅于1998年印发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新出报刊[2001]513号),提出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高校学报的调整原则,特别强调了要扶持和鼓励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创立高水平的品牌期刊。
高校科技期刊在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窗口、平台和资源库的作用:展示学校优势学科的窗口,推广本校科研成果的窗口;凝聚队伍、发现人才,学术交流的平台;学者检索研究成果的数据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任务的实现,高校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和严重的挑战。作为高校科技创新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科技期刊,责无旁贷,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寻求新的发展。
现代大学在我国的历史只有100多年,建立之初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同时介绍西方现代工业技术的成果,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经过50多年的努力,高校以全国1/10的科技人员,全国科技经费的8%,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任务的50%以上,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25%,863和973计划项目的30%以上和6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CI收录的我国论文高校占70%,EI收录的我国论文高校占75%;国家自然科学奖高校占60%,国家发明奖高校占50%,科技进步奖高校占40%。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但是,我国高校仍然存在着: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工作缺少长期性的、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目标;科研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等等。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高校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我们将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为指导,支持并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集成,注重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立足长远”的原则,围绕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这条主线,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协调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开创高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据统计,全国有普通高校18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700多所。高等学校主办的期刊有2200多种,占全国9 662种期刊的22%。其中自然科学类期刊1 300多种。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采用的1447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高校学报有292种,占1/5强。2000年进入国际6大检索系统的我国科技期刊增加至1588种•次,其中高校学报为510种•次。一批高校主办地科技期刊被SCIE列入源期刊。高校教师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基本上都在本校或其他高校的学报上发表过论文;学科建设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点,在研究型大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科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之一是学术论文的产出;没有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就不可能准确反映高等学校的作用与水平,高校学术期刊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对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着:办刊数量不均衡、办刊规模小、同质化严重、作者(读者)群分化以及与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现实矛盾,同时中国科协所属学术团体加强期刊发展和国际检索机构不断进入中国开拓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科技期刊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协同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求,下大力气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实施高校科技期刊精品工程,全面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1)明确主办单位责任,突出高校作为期刊主办者的责任与义务。对高校创办的各类期刊进行统筹管理,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选取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进行重点培育,在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办出期刊的特色和水平,改变目前主办单位对期刊“重创办、轻管理”的状况。
(2)转变办刊理念,面向读者办刊,提高高校期刊影响力。
(3)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建立激励、退出机制。以学术质量为导向,完善高校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发挥主办单位的积极性,结合高校学科优势,以基地、人才为依托,积极整合现有期刊,发展名优特刊。
(4)与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今后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应配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发展与高新技术、交叉学科相关的期刊。
(5)加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和出版队伍建设。倡导专家办刊,实行开门办刊,加强与研究院所、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护知识产权。
(6)探索多种经营模式。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和编辑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增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科技期刊的产业化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形势下,编辑部和编辑能做什么,需要认真研究。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进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