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江南大学隆重召开

日期:2007年06月27日 来源: 浏览量:1715

2007年5月26—28日,在江南大学文浩科学馆,胜友如云,高朋满座,8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学术期刊界的同人聚集一堂,共同研讨和畅谈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战略。这是一次成功且独树一帜的盛会,因为它是首次由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联合举办的大型研讨会。它突破了文、理科学报的界限,使高校文理科学报同人走到了一起,求同存异、明了现状、探寻方略、展望前景。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期刊处张贤明处长,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田敬诚调研员,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张明明副处长,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长颜帅编审、名誉理事长陈浩元编审、副理事长杜文涛教授、副理事长赵大良编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副理事长姚申教授,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毛善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守旗等。 研讨会由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杂志社社长戴陵江编审主持。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教授热情洋溢地致辞欢迎前来参会的领导、嘉宾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学术期刊界的代表。 中宣部期刊处张贤明处长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高校学报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学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高校学报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他指出:高校学报首先要有好的定位,不要“千刊一面”。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读者,不要孤芳自赏。其次要有好的运作模式。编辑既要有学术背景,又要学会经营,要为科研教学服务。再次要有一支好的队伍。期刊是主编的作品,主编要高屋建瓴,建章立制,要把办好学报作为一种事业去做,凝练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才能把事业延续下去。 教育部社科司期刊处田敬诚调研员也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期刊界的主编、编辑要做到博古通今、文理兼融。在当代,期刊的改革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最终的结果还是看质量。学术期刊要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章,否则期刊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张明明副处长介绍了江苏省期刊的发展现状,并就开门办刊、办好刊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会议期间,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毛善峰也介绍了其所在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办刊经验,提出办刊人要为“同一个梦想”而努力。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守旗在感谢与会代表支持关心江苏期刊的同时,就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发展动态做了介绍。 颜帅编审、陈浩元编审、杜文涛教授、赵大良编审分别就代表们关心的话题作了专题报告。 颜帅在题为《准确定位,提高内容质量,扩大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报告中指出:高校学术期刊要认真研究并吸取国内外同行的办刊经验,要把期刊办成科学成果的备忘录,使期刊成为人们了解知识发展历程的载体。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纸质期刊虽然继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重视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期刊出版、科研评价等的影响。高校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要适应科研、教学的要求,关注期刊的品牌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期刊的竞争力。为此,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根据读者、市场和稿源的情况,找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准确定位,努力提高刊物的内容质量。他指出,内容质量取决于稿源、审稿和编辑出版质量,稿源质量是影响期刊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编辑要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科研活动、学术会议,积极宣传期刊的宗旨、定位、报道范围,从公正、公平的立场以诚待人,提高组稿和编辑工作水平。如此,高校学术期刊便会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赵大良编审在报告中谈到:高校办学术期刊,每一个办刊人都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办刊?高校既然创造和传播社会的精神财富(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办刊人就有责任为社会、为读者、为作者做贡献。目前高校学报存在着自身定位不明确、办刊理念模糊的现象,现实要求我们实实在在确定自己的目标,明确发展方向,要突破本地、本校的区域界限,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去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杜文涛教授在回顾了清华大学的办刊历史之后强调,办刊人应该自强不息,厚德载人。陈浩元编审则在分析了目前国内期刊界的现状之后,希望期刊界的同人能够以办“好刊”为己任,同时也要注意调节身心,做个“好人”,即生理、心理和社交都始终保持健康状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