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论坛
学术期刊在市场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日期:2004年06月11日 来源: 浏览量:2259
体制未理顺,缺乏市场竞争力
因我国期刊业基本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无纯粹的期刊出版者,有的只是期刊主办者。每一期刊的背后都无一例外地有一个主办单位,由此决定每个期刊有自己一定的级别。期刊出版单位直接与其相关的机关、部门、企事业挂钩,或者是其二级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社的企业人格和社会化程度无法全部实现,其管理程度无法深入,必然会削弱学术期刊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 办刊经费紧张,学术期刊发展困难
办刊经费拮据、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社会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科研队伍的扩充,使学术研究人员大大增加。这些人要出成果、评职称,就迫切要求发表这些成果的学术期刊增加版面、缩短出版周期,以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办刊成本(劳动力成本、印刷费、纸张)等支出逐年增加,物价上涨因素加大了成本需求,使期刊的出版成本呈上升趋势,这也造成了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紧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期刊一直由财政拨款,花多少,拨多少,实报实销;而近几年来,由于主办单位不再下拨经费,或下拨减少,或实行包干等办法,使原本那些习惯于坐、等、靠获取经费的期刊面临断奶,加之发行量小,广告收入减少,稿酬低,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便难以组约。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学术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 学术期刊形象呆板内容平庸,办刊质量不高,学术地位尴尬
学术期刊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小,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统计:期刊年均发行量500册以下者217种(其中地方期刊111种),占期刊总数的2.7%;期刊年均发行量1000~10000册者5722种(其中地方期刊2715种),占期刊总数的64.7%;期刊年均发行量达10万册以上者509种(其中地方期刊305种),占期刊总数的6.4%;甚至有办了40年的期刊,订户刚好为40册。我国科技期刊的订户不多、发行量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只强调专业性和学术性,疏忽了学科的交叉性和可读性。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征稿启事从未像《Science》杂志那样要求用通俗语言去阐释科学现象,更没有提出论文的表述要照顾到不同读者的要求;也没有象《BMJ》、《JAMA》富有文学韵味的栏目设置。《Science》杂志在全世界有70万读者,《BMJ》、《JAMA》在世界上有十几万读者,许多非专业人员也成为其长期订户。
有人将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归纳为“六多六少”:数量多,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少;同类刊物多,有分量的文章少;发行量小的期刊多,发行量大的少;经营亏损的多,赢利的少;国家财政拨款、补贴的多,自身有造血功能的少;一般编辑人员多,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少。就拿我国众多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来说,赢利者亦仅占20%。另外,学术期刊栏目呆板,内容平庸单一,编排沉闷,缺乏创新,缺乏有分量、有影响的高尖专业文章,也影响了刊物的学术地位。本应是传载科学信息、推进知识进步、传播科学技术、促进学术交流的学术期刊,潜移默化地沦为仅为晋升、晋级服务的工具。其尴尬的学术地位可见一斑。
因我国期刊业基本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无纯粹的期刊出版者,有的只是期刊主办者。每一期刊的背后都无一例外地有一个主办单位,由此决定每个期刊有自己一定的级别。期刊出版单位直接与其相关的机关、部门、企事业挂钩,或者是其二级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社的企业人格和社会化程度无法全部实现,其管理程度无法深入,必然会削弱学术期刊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 办刊经费紧张,学术期刊发展困难
办刊经费拮据、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社会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科研队伍的扩充,使学术研究人员大大增加。这些人要出成果、评职称,就迫切要求发表这些成果的学术期刊增加版面、缩短出版周期,以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办刊成本(劳动力成本、印刷费、纸张)等支出逐年增加,物价上涨因素加大了成本需求,使期刊的出版成本呈上升趋势,这也造成了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紧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期刊一直由财政拨款,花多少,拨多少,实报实销;而近几年来,由于主办单位不再下拨经费,或下拨减少,或实行包干等办法,使原本那些习惯于坐、等、靠获取经费的期刊面临断奶,加之发行量小,广告收入减少,稿酬低,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便难以组约。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学术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 学术期刊形象呆板内容平庸,办刊质量不高,学术地位尴尬
学术期刊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小,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统计:期刊年均发行量500册以下者217种(其中地方期刊111种),占期刊总数的2.7%;期刊年均发行量1000~10000册者5722种(其中地方期刊2715种),占期刊总数的64.7%;期刊年均发行量达10万册以上者509种(其中地方期刊305种),占期刊总数的6.4%;甚至有办了40年的期刊,订户刚好为40册。我国科技期刊的订户不多、发行量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只强调专业性和学术性,疏忽了学科的交叉性和可读性。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征稿启事从未像《Science》杂志那样要求用通俗语言去阐释科学现象,更没有提出论文的表述要照顾到不同读者的要求;也没有象《BMJ》、《JAMA》富有文学韵味的栏目设置。《Science》杂志在全世界有70万读者,《BMJ》、《JAMA》在世界上有十几万读者,许多非专业人员也成为其长期订户。
有人将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归纳为“六多六少”:数量多,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少;同类刊物多,有分量的文章少;发行量小的期刊多,发行量大的少;经营亏损的多,赢利的少;国家财政拨款、补贴的多,自身有造血功能的少;一般编辑人员多,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少。就拿我国众多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来说,赢利者亦仅占20%。另外,学术期刊栏目呆板,内容平庸单一,编排沉闷,缺乏创新,缺乏有分量、有影响的高尖专业文章,也影响了刊物的学术地位。本应是传载科学信息、推进知识进步、传播科学技术、促进学术交流的学术期刊,潜移默化地沦为仅为晋升、晋级服务的工具。其尴尬的学术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