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论坛
究竟“一流”期刊是什么:对所谓“一流”期刊的困惑
日期:2004年06月11日 来源: 浏览量:1631
林豩(2003-02-11)
目前一些高校在核心期刊基础上选择少数期刊作为“一流”期刊,以此作为评价文科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准。这些“一流”期刊大致按这样的标准进行选定:一级学科或一大类研究选一个“一流期刊”,一般以期刊名称与一级学科相对应。如历史学为《历史研究》,经济学为《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类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学为《社会学研究》,政治学为《政治学研究》,管理学为《管理世界》……或许中国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属于中国社会科学,因此,《中国社会科学》作为文科最高学术期刊。当然,作为“一流”期刊的出版单位行政级别不能太低,应该具有中央部级主管的水准,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部、安全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除此之外,有些高校还引用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提供的影响因子、被引频率等数据作为确定“一流”期刊的依据。但这种依据不是绝对的,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客观地说,选择少数影响较高的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学科或一个研究类别最高期刊对于纠正高校教师中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这种选择的标准比较混乱,就会让人感到困惑,究竟“一流”期刊的标准是什么?混乱标准产生的“一流”期刊只能造成新的不公与矛盾。目前一些高校所谓的“一流”期刊恰恰就是出现这种现象。以期刊名称与一级学科相对应作法恰恰造成这种“一流”期刊标准的混乱。
如历史学,一些高校以《历史研究》作为“一流”期刊。应该说,《历史研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历史类期刊。但是,《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期刊也应该说都是历史类同样优秀的期刊。由于这些期刊刊文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历史类的二级学科(其实《历史研究》也存在着这种特点),有时文章更具有学术水准。学术研究的规律是:分工越细,研究就越深入,质量就越高。不能因这些期刊起一个二级学科的刊名就降为事实上的“二流”期刊。这也是违背学术研究规律的。
历史学类的“一流”期刊相对其他一些学科的“一流”期刊还算是相对比较好的,因为《历史研究》在南京大学公布的CSSCI数据中名列历史类第一。如马克思主义研究类,一些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一流”期刊,但在CSSCI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也属于中央部级主管,可惜也是期刊名称取错了。法学类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的学校把《中国法学》作为法学类“一流”期刊,但CSSCI中,《法学研究》名列第一,一些学校把《法学研究》列为“一流”期刊。考古类、文学类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一流”期刊最混乱要数国际问题研究类。有的学校把《政治学研究》作为国际问题类“一流”期刊,有的学校把《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一流”,有的学校把《国际问题研究》作为“一流”,还有的学校把《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流”。南京大学的CSSCI中国际问题研究类排名前三位的期刊是:《美国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欧洲》。可是,由于这三个期刊名称都不与“国际问题研究”相一致,基本上没有高校把它们作为“一流”期刊。《南洋问题研究》由于不属于中央级,在一些学校甚至被取消了核心期刊的资格,完全成了“三流”期刊。
“一流”期刊有时存在着归类上的混乱。有的高校把《求是》作为政治类“一流”期刊,有的高校则把它作为综合类(或党的理论刊物类)“一流”期刊。公认的国际问题类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在一些高校被列入经济类(在CSSCI中列为经济类28位),所受的待遇就差多了,而在另一些高校则挤身“一流”期刊,身价百倍。
由于这种“一流”期刊选定上的混乱,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如某位高校一位教师由于所发表的论文不属于本校的“一流”期刊,本人学术水平属于“一般”之列,但到了另一个学校由于论文属于“一流”之列,作为人才高薪引进。仅仅由于“一流”期刊的不同,人的命运就完全不同。还有的人由于在“一流”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涉嫌有假,所在学校十分尴尬。有的期刊为争“毫无争议”的“一流”,在其期刊上不断地发表广告,宣称自己在某某高校是“一流”期刊,是唯一被一些机构列为“一流”的期刊,变相地贬低其他期刊。
其实,一个期刊的好坏,正直的学者是能分辩出来。只能统计一下作者的分布,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所引文献。三个内容一综合基本可以判定好坏。学术期刊中的一个现象很值得人玩味。所有高校中,没有一个把高校的学报作为“一流”期刊的。因为作者分布太本位化。但愿我这篇拙文不要起到坏的引导作用,使某些高校的学报为了争创“一流”而进行文章交换。这样,尽管作者的地理分布扩大了,但创出的“一流”已经变质的了,比起现在本位化的学报更恶劣。至少现在本位化的学报,还能让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富有“创新”的事在中国是屡见不鲜的。为了中国学术界能保持干净一点,希望教育部放弃把一些大学学报搞成精品学报,“一流”期刊的计划(据悉教育部有这个计划)。
“一流”期刊应该是一个学科有影响的知名学刊,它必须是这一学科的学者选出(我指是真正该学科的学者,而不是滥竽充数,或跨若干研究领域,但又缺乏基本常识的“大杂家”),而且有长期的学术传统,所刊文章合乎学术规范。但目前各高校的“一流”基本上是少数人圈定,而且标准上混乱。有的圈定者根本不熟悉其他学科的状况,完全以期刊名称来套一级学科,再加上一个编辑出版单位的行政级别作为圈定的依据。这种“一流”期刊的圈定带有很大的人为主观性,也不符合国际惯例。西方发达国家某一学科的期刊不存在某一个是“一流”,其他是非“一流”的现象;而是几个期刊都是公认的该学科学术水平较好的期刊。这些期刊基本都是匿名双向多人审稿制(这是为了防止学术观点不同产生排斥)。而我们学术期刊要达到名副其实的“一流”,首先要做到匿名双向多人审稿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这一学科学者的评定才可能有几个期刊达到“一流”。
(文章来源:学术批评网)
目前一些高校在核心期刊基础上选择少数期刊作为“一流”期刊,以此作为评价文科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准。这些“一流”期刊大致按这样的标准进行选定:一级学科或一大类研究选一个“一流期刊”,一般以期刊名称与一级学科相对应。如历史学为《历史研究》,经济学为《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类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学为《社会学研究》,政治学为《政治学研究》,管理学为《管理世界》……或许中国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属于中国社会科学,因此,《中国社会科学》作为文科最高学术期刊。当然,作为“一流”期刊的出版单位行政级别不能太低,应该具有中央部级主管的水准,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部、安全部、国务院政策研究室……除此之外,有些高校还引用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提供的影响因子、被引频率等数据作为确定“一流”期刊的依据。但这种依据不是绝对的,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客观地说,选择少数影响较高的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学科或一个研究类别最高期刊对于纠正高校教师中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这种选择的标准比较混乱,就会让人感到困惑,究竟“一流”期刊的标准是什么?混乱标准产生的“一流”期刊只能造成新的不公与矛盾。目前一些高校所谓的“一流”期刊恰恰就是出现这种现象。以期刊名称与一级学科相对应作法恰恰造成这种“一流”期刊标准的混乱。
如历史学,一些高校以《历史研究》作为“一流”期刊。应该说,《历史研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历史类期刊。但是,《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期刊也应该说都是历史类同样优秀的期刊。由于这些期刊刊文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历史类的二级学科(其实《历史研究》也存在着这种特点),有时文章更具有学术水准。学术研究的规律是:分工越细,研究就越深入,质量就越高。不能因这些期刊起一个二级学科的刊名就降为事实上的“二流”期刊。这也是违背学术研究规律的。
历史学类的“一流”期刊相对其他一些学科的“一流”期刊还算是相对比较好的,因为《历史研究》在南京大学公布的CSSCI数据中名列历史类第一。如马克思主义研究类,一些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一流”期刊,但在CSSCI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也属于中央部级主管,可惜也是期刊名称取错了。法学类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的学校把《中国法学》作为法学类“一流”期刊,但CSSCI中,《法学研究》名列第一,一些学校把《法学研究》列为“一流”期刊。考古类、文学类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一流”期刊最混乱要数国际问题研究类。有的学校把《政治学研究》作为国际问题类“一流”期刊,有的学校把《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一流”,有的学校把《国际问题研究》作为“一流”,还有的学校把《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流”。南京大学的CSSCI中国际问题研究类排名前三位的期刊是:《美国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欧洲》。可是,由于这三个期刊名称都不与“国际问题研究”相一致,基本上没有高校把它们作为“一流”期刊。《南洋问题研究》由于不属于中央级,在一些学校甚至被取消了核心期刊的资格,完全成了“三流”期刊。
“一流”期刊有时存在着归类上的混乱。有的高校把《求是》作为政治类“一流”期刊,有的高校则把它作为综合类(或党的理论刊物类)“一流”期刊。公认的国际问题类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在一些高校被列入经济类(在CSSCI中列为经济类28位),所受的待遇就差多了,而在另一些高校则挤身“一流”期刊,身价百倍。
由于这种“一流”期刊选定上的混乱,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如某位高校一位教师由于所发表的论文不属于本校的“一流”期刊,本人学术水平属于“一般”之列,但到了另一个学校由于论文属于“一流”之列,作为人才高薪引进。仅仅由于“一流”期刊的不同,人的命运就完全不同。还有的人由于在“一流”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涉嫌有假,所在学校十分尴尬。有的期刊为争“毫无争议”的“一流”,在其期刊上不断地发表广告,宣称自己在某某高校是“一流”期刊,是唯一被一些机构列为“一流”的期刊,变相地贬低其他期刊。
其实,一个期刊的好坏,正直的学者是能分辩出来。只能统计一下作者的分布,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所引文献。三个内容一综合基本可以判定好坏。学术期刊中的一个现象很值得人玩味。所有高校中,没有一个把高校的学报作为“一流”期刊的。因为作者分布太本位化。但愿我这篇拙文不要起到坏的引导作用,使某些高校的学报为了争创“一流”而进行文章交换。这样,尽管作者的地理分布扩大了,但创出的“一流”已经变质的了,比起现在本位化的学报更恶劣。至少现在本位化的学报,还能让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富有“创新”的事在中国是屡见不鲜的。为了中国学术界能保持干净一点,希望教育部放弃把一些大学学报搞成精品学报,“一流”期刊的计划(据悉教育部有这个计划)。
“一流”期刊应该是一个学科有影响的知名学刊,它必须是这一学科的学者选出(我指是真正该学科的学者,而不是滥竽充数,或跨若干研究领域,但又缺乏基本常识的“大杂家”),而且有长期的学术传统,所刊文章合乎学术规范。但目前各高校的“一流”基本上是少数人圈定,而且标准上混乱。有的圈定者根本不熟悉其他学科的状况,完全以期刊名称来套一级学科,再加上一个编辑出版单位的行政级别作为圈定的依据。这种“一流”期刊的圈定带有很大的人为主观性,也不符合国际惯例。西方发达国家某一学科的期刊不存在某一个是“一流”,其他是非“一流”的现象;而是几个期刊都是公认的该学科学术水平较好的期刊。这些期刊基本都是匿名双向多人审稿制(这是为了防止学术观点不同产生排斥)。而我们学术期刊要达到名副其实的“一流”,首先要做到匿名双向多人审稿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这一学科学者的评定才可能有几个期刊达到“一流”。
(文章来源:学术批评网)